八十馀人十七州,相看尽是恶冤雠。
诸方有道不肯学,来共山僧作对头。

【注释】

①偈颂:佛教语,指诵念佛经时所作的唱词或讲说的韵文。

②恶冤雠:仇人,敌人。

③有道:有道德的人。

④作对头:成为对立面。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佛教僧人不学佛法、不与善人为伍而与山中强盗结仇的诗。

此诗是讥讽寺院中和尚不守戒律,不学好,反而同社会上的歹徒勾结在一起。

全诗分两层意思。前六句写僧人与山民结仇,后两句写僧人与山民结为同盟军。

第一层(前十句),诗人先从寺庙里写起。“八十馀人十七州”,“七八十个和尚”,在“十七个州”里活动,这七个州是什么地方呢?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江南西道……管内州县一百一十。”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江南西道,领州四十三,县八十八”。如果把这两个数目相加,就是五十八个州县了,那么这七十多个和尚就在这“十五”州里活动了。他们“相看尽是恶冤雠”。“恶冤雠”是什么意思呢?仇人是不好的,所以叫“恶”;仇人很多,所以称“冤雠”;这里指的是僧侣们与当地的山民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和仇恨。这些和尚为什么不向善、不做好事,却要与山民为敌呢?诗人没有明说,但通过“诸方有道不肯学,来共山僧作对头”一句,读者自然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各地都有修道之人,但不肯学佛,来到山寺与山民为敌,共同做贼寇的帮凶。

第二层(后六句),诗人由寺庙转到山民。“诸方有道不肯学,来共山僧作对头”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诸方有道不肯学”中的“诸方”是指四面八方,即全国。既然“诸方有道”,就应该学习,而他们偏不肯学;既然如此,就该去当和尚,而偏要来与山民为敌,这就难怪会与山民“相看尽是恶冤雠”了。这两句诗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恰恰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诸方有道不肯学”,说明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佛法;“来共山僧作对头”,说明他们并没有把佛法真正学到手;因此,他们与山民结成了一伙,一起为非作歹,其结果只能是更加深广地把佛法给败坏掉了。这就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作者用反衬手法,通过对僧侣与山民关系的描写,表达了对僧侣的批评和揭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