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物外,徒然劳指注。
物物皆唯我,我实无比喻。
去却我一字,动静随所寓。
灵光遍寰宇,今古绝来去。
注释:
道藏主号物外因作此偈,这是一首偈子,是作者为《道藏》写的。
何处是物外,徒然劳指注。
物外在哪里?徒然劳烦去指点注疏。
物物皆唯我,我实无比喻。
万物都是我,我没有比喻的对象。
去却我一字,动静随所寓。
去掉“我”字,动静都随所寄托的处所而变化。
灵光遍寰宇,今古绝来去。
灵光遍及整个宇宙,古今没有往来。
赏析:
这首诗是对《道藏》中“物外”概念的解读。在佛教中,“物外”是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诗人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描述,表达了对修行、修行者以及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诗的第一句“何处是物外,徒然劳指注。”提出了一个问题:“物外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引人深思。它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物外”。在这首诗中,“物外”被理解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一种修行者的精神状态。这种存在不是具体的实体,而是无形的,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描述的。因此,诗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暗示修行者需要通过修行来探索和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
第二句“物物皆唯我,我实无比喻。”进一步展开了对“物外”的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在修行的过程中,所有的事物都被视为自己的对象,没有其他的比喻或参照物。这是因为修行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感官认知,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观念体现了佛教中的“空”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第三句“去却我一字,动静随所寓。”进一步深化了对“物外”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自己的欲望和执着,让心灵保持自由和宁静。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界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因为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欣赏周围的世界。
最后一句“灵光遍寰宇,今古绝来去。”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总结。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远的思考。在这首诗中,“灵光”象征着智慧的光芒,它照亮了整个世界,让万物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种光芒是永恒的,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是普遍的,不受地域和种族的限制。这种光芒也代表了修行者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
这首诗通过对“物外”概念的诠释,展现了修行者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它鼓励人们放下自我中心的执念,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的美好。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对宇宙的敬畏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