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不上越王台,独立津亭送客回。
风卷潮声归海去,云排雨势隔江来。
山藏南渡诸陵树,沙涨西兴一岸苔。
秋后风光图画里,栏干十二忆蓬莱。

【注释】

1.越王台:相传为越王勾践筑,故址在今浙江绍兴。

2.津亭:渡口的亭子。

3.南渡诸陵:指南宋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即绍兴。

4.西兴:即西陵渡口(今属湖北宜昌市),是长江三峡之一,也是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

5.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

6.栏干十二:形容栏杆很长,像有十二个一样。

【赏析】

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诗人因被罢免枢密使而闲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值重阳节,登北固亭赏菊。

首联写诗人登高远望,独立亭上,送别友人离去。“不上越王台”点明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也暗寓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几年”,表明时间之长。诗人在北固亭上,极目四望,江天渺漠,秋色澄澈,一片萧索凄凉的景象。他不禁想起当年在越王台上,曾与友人欢聚畅谈,而今却已物是人非,感慨无限。“独立津亭送客回”,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他虽然身在繁华热闹的京城,但内心却是孤寂冷落的,这种感受从他送别友人的举动中就可以看出来。

颔联写景抒情。诗人站在北固亭上,放眼望去,只见海潮涌动,仿佛要将海中的波浪卷起,再向大海深处奔去;天空中云彩翻滚,好像要把雨水排开,再阻挡住江面上飘来的风雨。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潮、云、雨等抽象的自然现象具体化,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写秋后的风光。诗人继续眺望远方,只见山峦隐没在云雾之中,树木凋零;江岸上的沙滩已经涨满了水草和苔藓。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无常。

尾联写登高所见。诗人站在北固亭上,望着栏杆外的江山美景,不禁想起了蓬莱仙岛的美丽风光。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又透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