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春晴退水痕,落花如抱拥藤根。
过尽游人浑不见,又随波浪下前村。
【注释】
数日春晴退水痕:数日来春晴,退去积水的水迹。
落花如抱拥藤根:落花好像抱着树根一样。
过尽游人浑不见:经过的人全都看不见。
又随波浪下前村:又随着波浪飘落到前面的村庄去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表现了隐者的闲适、恬淡和超脱。
“数日春晴退水痕”,首句即点出了时间,春阳已多日普照大地,使久积的积水退去,水面也荡漾开来,显得分外明净。
“落花如抱拥藤根”,这两句描写了春光明媚时,落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犹如抱住树根一般,依恋不舍。
第三句写“游人”:“过尽游人浑不见”。这两句写出了山居的幽静,游人们都看不见,只听见他们的声音。这里用一个“浑”字,把“过尽游人”和“不见”联系起来,突出了游人的稀少,从而反衬出山居之清静。
末句:“又随波浪下前村”,“又”字,表明这是诗人经常见到的一种景象。诗人说:“又随波浪下前村”,可见他是多么的喜欢这种景致,他似乎已经沉醉于这种景致之中了。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826),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五年(756年)登进士第,曾任洛阳丞、比部员外郎、滁州、江州刺史等职。后为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其诗初学《国风》,与刘长卿齐名,称“刘韦”。韦应物与王维并称“王右丞、韦左司”。其诗以简练著称,善于通过描摹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愤懑,风格恬淡清雅而又不失高亢爽朗,有《韦江州集》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