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桃李恰随流,策策风枝又作秋。
但得相如完璧去,何妨季子敝貂游。

”`

向来桃李恰随流,策策风枝又作秋。

但得相如完璧去,何妨季子敝貂游。

注释:

  1. “向来”和“又作”是诗人用来表达时间流逝和季节变迁的词汇,描绘出一个既往不返的时间景象。
  2. “桃李”在此处比喻为美好的事物或人才。而“策策风枝”则形容树枝随风摆动的样子,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3. “但得”与“何妨”是诗人用以表达某种愿望或行为的转折关系,表明只要能够达成目标,那么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忽略不计。
  4. “相如”指的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以其文才著称。这里诗人将相如比作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表示只要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5. “季子”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贵族季札,因其高尚的品德而闻名。诗人用季子的形象来形容那些虽然地位低下但仍然保持高洁品质的人。
  6. “敝貂”指的是貂皮制的帽子,是古代官员常用的一种服饰。诗人用此来形容那些虽然贫穷但仍保持着尊严和风度的人。
  7. “游”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活或行动的方式,诗人通过对比相如和季子的两种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不同人生态度的赞赏。

赏析:
首句“向来桃李恰随流”,以桃花和李花的盛开与凋零比喻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流转。第二句“策策风枝又作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飘动的树枝比作舞动的秋天,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第三句“但得相如完璧去”,引用了战国时期赵国人蔺相如的故事,他以智慧和勇气保全和氏璧,使之完好无损地返回秦国。这里诗人以相如自比,表达了对于完成任务和使命的坚定信念。

末句“何妨季子敝貂游”,则是说即使像齐国的季札那样穿着破旧的貂裘出行,也依然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览世界。季札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物质财富的超然态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与尊重。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更是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的对比,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其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