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河滔滔,撼野摧山。
砥柱中立,独当狂澜。
敌势焰焰,动植俱残。
公俯视之,若萤磷然。
知无不为,独殿中原。
方事北讨,将以身先。
赤羽若日,朱旗绛天。
二贼巧沮,行或止还。
虽醢二贼,奚足偿焉。
夺之遽矣,中外悲叹。
【译文】
东京留守宗公(宗泽)
长江的洪水滔滔滚滚,摇撼田野摧毁山峰。
砥柱山中立在中间,独自抵挡狂澜冲击。
敌情嚣张气焰炽烈,动和植都被毁坏。
宗公俯视它,好像萤火虫磷光一样。
知无不为,独自率领中原军队。
正在北边征讨,准备亲自率先冲锋。
红旗如太阳,大红旗高悬于天。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有的退却有的停止不进。
虽然将二贼斩首,哪里值得称赏啊。
他们被夺去了生命,朝廷内外都悲痛叹息。
【注释】
东京:指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是宋朝的都城。
宗公:指宗泽(1044-1115),字肃翁,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因他反对议和投降派的政策主张,遭到奸臣秦桧等人的忌恨排挤,先后被免职降职,最后被迫离职回家,死于家中。
洪河:黄河。
滔滔:水流浩大的样子。
撼野摧山:动摇大地、摧毁山峰。
砥柱:指三门山,又称砥柱山,在河南省三门县西北。
独当狂澜:独自抵挡住狂涛巨浪的冲击。
敌势焰焰:敌人的势力非常旺盛。
萤磷然:萤火虫的光,形容宗泽目光敏锐,如同萤火虫一样洞察一切。
知无不为:知道有什么事情一定去做,即知难而进。
独殿中原:独自率领中原的军队。
北讨:指北伐。
赤羽若日:红色的战旗犹如太阳。
朱旗绛天:红布制成的战旗高高飘扬于天际。
二贼:指金朝的两个叛徒,张邦昌和刘豫。
巧沮:巧妙挫败。
行或止还:有时前进有时停留不前。
醢二贼:即“醢”字的右半部,意为把这两个叛徒剁成肉酱。
夺之遽矣:夺取他们的行动很快。
中外悲叹:朝廷内外都为之悲哀叹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当时金军进攻北宋,宋高宗逃到南方建康,宗泽任东京留守,力主收复失地,但遭投降派的排挤,被迫离职。宗泽回到洛阳老家后病故,临终前留下遗书《九议》,表达了他坚决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主张。此诗即为宗泽遗书中的一部分。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第一句“东京留守宗公”,交代了诗人的身份和职务。东京留守是指留守东京的军事长官,宗泽作为东京留守,肩负着保卫国家、抵抗外侵的重任。他的忠诚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立场,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第二句“洪河滔滔,撼野摧山”,描绘了一幅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画面。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华夏儿女心中的英雄形象。这里用“洪河滔滔”来形容黄河的气势,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力量感。同时,“撼野摧山”则进一步突出了黄河的威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第三句“砥柱中立,独当狂澜”,是对黄河的进一步赞美和肯定。砥柱山位于三门峡一带,是黄河中的一座重要峡谷。这里的黄河水势湍急、波涛汹涌,但砥柱山却巍然屹立其中,成为了黄河中流砥柱的象征。诗人用“独当狂澜”来形容砥柱山的坚韧不屈和顽强拼搏精神,既突出了砥柱山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第四句“敌势焰焰,动植俱残”,描述了金军入侵时的惨烈场景。金军的侵略野心和残暴行为给中原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里,“焰焰”形容金军声势浩大、气焰嚣张;“动植俱残”则表明金军不仅杀害了大量的百姓和士兵,甚至连动植物都遭到了破坏。这两句诗反映了金军侵略的残酷性和危害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五句“公俯视之,若萤磷然”,是诗人对宗泽英勇善战、坚毅果敢的形象描写。宗泽作为东京留守,面对着强大的侵略者,他毫不畏惧、勇敢战斗。这里用“萤磷然”来形容宗泽的目光敏锐、洞察一切。这个形象描写既表现了宗泽的聪明才智和战略眼光,也体现了他对民族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第六句“知无不为,独殿中原”,表达了宗泽坚决抗日、捍卫国家的决心和勇气。这里的“独殿中原”既指宗泽率领的中原军队英勇善战、威震四方,也指宗泽个人坚定的抗战意志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一诗句既是对他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评价,也是对整个民族抗战精神的高度概括。
第七句“方事北讨,将以身先”,揭示了宗泽北伐抗金的战略意图和领导地位。宗泽深知只有通过北伐才能彻底打败金军,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领导北伐抗金的任务,决心亲自冲锋在前,为民族事业付出自己的一切。这一诗句既表现了宗泽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智慧,也体现了他对民族利益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第八句“赤羽若日,朱旗绛天”是诗人对宗泽北伐胜利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这里的“赤羽”指红色的战旗,象征着胜利和荣耀;“朱旗绛天”则形容战功显赫、威震天下的景象。这一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宗泽北伐胜利的期待和喜悦,也体现了他对宗泽未来战绩的肯定和赞扬。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宗泽北伐抗金事迹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民族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钦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