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叛天威震,恢疆帝业多。
削平侔肃杀,涵煦极阳和。
蹈厉观周舞,风云入汉歌。
功成推大定,归马偃雕戈。

【注】

建隆:北宋太祖年号(公元960~963)。乾德:宋太宗年号(公元963~968)。伐叛:讨伐叛乱。天威震:指天子的威严震慑四方。恢疆帝业多:扩大疆土,完成统一大业。侔:同。肃杀:严酷。涵煦:温和滋润。蹈厉:勇健矫捷。周舞:古代的一种舞蹈。风云入汉歌:指乐曲声如风云般激荡,充满雄浑壮美之气。大定: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局面。归马:停止战争,让马匹休息。偃:停止。雕戈:古代兵器,这里比喻用兵。【赏析】

这首诗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乾德五年(967)二月举行的朝会上演唱的一首乐章。此诗歌颂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丰功伟绩,表现了君臣们对大一统政权的赞美与颂扬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宏大,形象生动。

第一句“伐叛天威震”,直承开头“天下大定”而来,点明主题。伐叛即讨伐叛乱,伐叛即平定天下,天威则是指天子的威严。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是平定叛乱,完成了统一大业,使国家安定。

第二句“恢疆帝业多”,承接第一句,继续写平定叛乱之后,国家疆域广大,帝王事业成功。恢疆即扩大疆土,帝业即帝王事业。多,多也。这句意思是说,平定叛乱之后,国家的疆域更加广大,帝王的事业也更加成功。

第三句“削平侔肃杀”,“侔肃杀”三字连用,形容平定叛乱后的国家景象。侔,通“谋”,比拟。肃杀是形容气候严寒、肃穆而寒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平定叛乱后的国家景象,就像严冬的天气一样寒冷、肃穆而寒冷。这里的肃杀二字,既是对平定叛乱后国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国家统治状况的隐喻;既反映了国家治理得当,又表达了人民对新政权的拥护和期待。

第四句“涵煦极阳和”,“涵煦”二字连用,形容和平安定的景象。这句意思是说,平定叛乱后的国家景象,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国家的政治环境也变得和谐安宁,没有战乱和纷争。这里的涵煦二字,既是对平定叛乱后国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国家政治环境的隐喻;既反映了国家治理得当,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五句“蹈厉观周舞,风云入汉歌”,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展开。蹈厉是形容勇健矫捷的动作;周舞、汉歌都是古代音乐名。这句意思是说,在喜庆的气氛中,人们观看着古代优美的舞蹈,聆听着激昂高亢的乐曲,仿佛置身于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的蹈厉、周舞、汉歌都是古代音乐名,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这些音乐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昌盛。

第六句“功成推大定,归马偃雕戈”,这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和升华。功成推大定,归马偃雕戈,这是对平定叛乱后国家景象的描绘;功成、大定、归马、偃雕戈都是对平定叛乱后的国家的形容。这句意思是说,平定叛乱之后,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安定;人们不再需要战争和暴力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和平、合作和交流来实现共同发展。这里的功成、大定、归马、偃雕戈都是对平定叛乱后的国家的形容;同时,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和期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平定叛乱后国家的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定、民族繁荣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