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符启瑞,著象成文。
于昭大号,协应明君。
灵命有属,鸿禧洞分。
歌以升荐,休嘉洽闻。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是一道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然后逐句分析其艺术手法,最后点明艺术效果即可。

“建隆以来祀享太庙十六首 其三 奠瓒用《瑞木》”,这首诗是周必大在宋光宗建隆元年(公元1070年)至嘉定十四年(公元1211年)间任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时所创作的,其中第三首咏祭品之献。《诗经·周颂·我将》中有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这里用“木符启瑞”来指代上天对人间的保佑;用“著象成文”来形容上天所赐之物与人间所祭祀之礼相映成趣。

“于昭大号,协应明君。”意思是:上天所赐的祥瑞之物,彰显了皇恩浩荡,正是圣明君主所应受的福分。这里的“大号”指的是天子的称号,而“明君”则是指英明的君主,这里用“大号”“明君”两个词语来赞美皇帝的功绩,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尊敬之情。

“灵命有属,鸿禧洞分。”意思是:天命所归,吉祥如意,天地之间仿佛被祥瑞所笼罩。这里的“灵命”“有属”“鸿禧”都是用来形容祥瑞的美好之意,“洞分”则意味着祥瑞已经遍布大地、融入人们生活。

“歌以升荐,休嘉洽闻。”意思是:歌声嘹亮地升上天空,美好之音传遍四方。这里的“歌以升荐”指的是祭品中的一种乐器——笙,而“休嘉”则是赞美之声。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盛大的祭祀场面,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答案】

译文:

木符启瑞,彰显皇恩浩荡;

祥瑞之物,彰显圣明君主;

天命所归,吉祥如意;

歌舞升平,美好之音传遍四方;

赏析:

此诗开篇即用“木符启瑞”来指代上天对人间的保佑,接着运用“着象成文”来形容祥瑞之物与人间所祭祀之礼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人们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又赞美了皇帝的功绩。接下来,诗人以“于昭大号,协应明君”来赞美皇帝的圣明,表达了对皇帝的崇敬之情。紧接着,“灵命有属,鸿禧洞分”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祥瑞的美好意义,使得整首古诗充满了祥和之气。

诗人用“歌以升荐”来描绘祭祀时的热闹场景,用“休嘉洽闻”来赞美歌声的优美动听,使得整首古诗充满了喜庆气氛。全诗以赞颂皇帝功德为主题,通过对祥瑞之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