苾苾其芳,殽核维旅。
陟降孔时,有秩斯所。
雍容内化,维神之明。
明则不渝,绥我思成。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古诗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和意动等。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回答,此题中“升降”意为“上下”,“维旅”“维神之明”意为“维其旅人” “绥我思成”意为“安抚我们的思绪”。

【答案】

①上(皇帝),②皇后册宝,③六首,④第四,⑤升降,⑥《熙安》;⑦苾(木名);⑧维、维,⑨旅,⑩陟(登高)、降,⑪孔时、所,⑫维其旅人,⑬内化,⑭明则不渝,⑮绥,⑯思成。译文:芬芳的木香四布,是人们旅行的肴馔。登上山巅或下到山麓,都有规可循,有秩可遵。雍容自若地教化百姓,这是神明的智慧。神明智慧啊!不会改变,安定我们思虑的安宁。赏析:《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朱熹集传:“言君子于远游在外,思念其室家也。‘卷耳’,草名,其叶似葵而圆,其茎似蔓而长。古人常以卷耳为赠别之辞,谓远行之人勿念其室家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古代诗人多用植物作为离别赠别的题材。

本诗前两句写出行者在旅途中的饮食与登降之事,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辛劳。后四句写行旅之人的举止与心态。“升”“降”二字,既指登山下谷,又指进退行动。“有”字,表明一切皆有规律。“内”字,说明行旅之人内心修养,如履薄冰。“维”字,说明行旅之人内心修养,如履薄冰。“明”字,说明行旅之人内心修养,如履薄冰。“则”字,说明行旅之人内心修养,如履薄冰。“不”字,说明行旅之人内心修养,如履薄冰。“绥”,即“安”,安定的意思。“思”,思考之意。《说文》引作“思”。《广雅•释言》引作“惟”。《论语》作“谋”,但此处应为“思考”,因为“思成”一词,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维神之明”、“明则不渝”、“绥我思成”三句,是全诗的总结,意思是:你内心修养得如此高尚光明,就不会改变你的志向,安抚我们的思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