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秉朱干,右挥玉戚。
以象武缀,以明皇德。
天子荣养,群臣述职。
四夷宾附,罔不承式。
【注释】
左:左手;执:持,把……拿在手里。
秉:持、执;朱干:红色的盾牌,象征天子;右:右手;挥:挥动,挥舞;玉戚:玉制的兵器,象征武功。
以:因为;象:比喻;武缀:武功的装饰,这里指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安定;明皇德:显示皇帝的德行,这里的“皇”指皇帝,“德”指德行。
天子荣养:天子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供养;荣养:受尊敬、供养护。
群臣述职:大臣们向天子报告工作;述职:陈述职责。
罔不承式:没有不遵循礼仪的。
罔:无;承式:遵循礼仪;式:礼节。
【赏析】
本诗是宋太祖在明道元年(954年)朝会时表演“四海会同之舞”的歌词,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美好愿望。
诗中的“左秉朱干,右挥玉戚。”描绘了文武官员的威仪形象,他们手持红盾,挥舞玉刀,象征着武力的威慑力和对皇帝忠诚的体现。
“以象武缀,以明皇德”则表现了他们的忠诚和对皇权的尊重。在这里,“武缀”是指武力的象征,而“明皇德”则体现了皇帝的仁慈和智慧。这种文武并用的政治格局正是宋代初期的治国理念。
接着的“天子荣养,群臣述职”展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皇帝受到人民的尊敬和供养,而大臣们则负责向皇帝报告工作,这体现了一种君明臣贤的政治局面。
最后两句“四夷宾附,罔不承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团结和和平的向往。无论是国内的汉族人民,还是边疆的民族地区,都愿意接受皇帝的统治,这体现了一种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和谐的向往,体现了宋代初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