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摇摇风拂席,夜闻叹声无处觅。
金筌怨曲兰畹辞,元是寒螀月中泣。
世间刺绣多绝巧,石竹殷红土花碧。
穷愁入骨死不销,谁与渠侬洗寒乞。
东坡胸次丹青国,天孙缫丝天女织。
倒凤颠鸾金粟尺,裁断琼绡三万疋。
辛郎偷发金钱箱,飞浸海东星斗湿。
醉中握手一长嗟,乐府数年今几家。
剩借春风染华发,笔头留看五云花。

诗句释义及赏析#### 秋灯摇摇风拂席,夜闻叹声无处觅。

  • 关键词注释
  • 秋灯摇摇:秋天的灯光摇曳生姿。
  • 风拂席:微风轻拂坐席。
  • 夜闻叹声:夜晚听到叹息的声音。
  • 无处觅:找不到发出叹息的人。
  • 译文
    秋夜中,灯光摇曳,微风拂过席子,我听到叹息声在四处寻找却无法找到声音的主人。
  • 赏析
    此诗开头即营造了一种宁静但稍带忧郁的气氛,通过秋风、灯火和叹息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以及内心的孤独。

金筌怨曲兰畹辞,元是寒螀月中泣。

  • 关键词注释
  • 金筌:金色的容器或器皿。
  • 怨曲:哀伤的乐曲。
  • 兰畹辞:用兰花和香草来表达哀愁的言辞。
  • 寒螀:冷天里的蝉,象征孤独与凄凉。
  • 月中泣:在月光下的哭泣。
  • 译文
    金制的器具里传出了哀伤的乐曲,这哀伤源自于寒天中的一只蝉在月下哭泣。
  • 赏析
    这里使用了典型的意象和比喻手法,通过“金筌”和“寒螀”这两个元素传达出一种奢华而寂寞的氛围,而“兰畹辞”则增添了一丝文人雅致的色彩,整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富有哲理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世间刺绣多绝巧,石竹殷红土花碧。

  • 关键词注释
  • 刺绣:指精美的绣工作品。
  • 石竹殷红:石竹(一种花卉)颜色鲜艳如血。
  • 殷红:深红色。
  • 土花碧:土壤的颜色。
  • 译文
    世上的刺绣工艺都极为精巧,石竹的殷红色如同鲜血般鲜艳,泥土的颜色也是翠绿如玉。
  •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石竹殷红”与“土花碧”,突出了绣品与自然美景的美丽和谐,展现了自然界的绚丽多彩以及人类艺术创造的细腻入微。

穷愁入骨死不销,谁与渠侬洗寒乞。

  • 关键词注释
  • 穷愁:极端的忧愁。
  • 渠侬:你。
  • 洗寒乞:取暖和求助的意思。
  • 译文
    无尽的忧愁深入骨髓,即使死去也无法消散,有谁愿意为我洗去身上的寒冷并给予帮助呢?
  • 赏析
    此处表达了诗人对困境的无奈和对温暖人情的渴望。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将忧愁比作深入到骨头的寒冷,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处境,同时流露出对温情世界的向往。

东坡胸次丹青国,天孙缫丝天女织。

  • 关键词注释
  • 东坡:指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此处代指苏轼的胸襟和才华。
  • 丹青国:指绘画技艺高超的国家。
  • 天孙:神话中的织云神女,此处用以形容女性的巧手。
  • 天女织:神话传说中仙女们用丝线织造云彩。
  • 译文
    东坡的胸怀像丹青一样丰富多彩(指他的文才),就像天上的神仙用丝线织出了美丽的云朵。
  • 赏析
    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以及对古代神话故事中织云神女手艺的高度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艺术修养的高度自豪。

倒凤颠鸾金粟尺,裁断琼绡三万疋。

  • 关键词注释
  • 倒凤颠鸾:形容女子姿态妩媚,常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动人。
  • 金粟尺:古代量器,这里指尺寸标准。
  • 琼绡:美玉做成的细薄绸缎。
  • 译文
    就像是凤凰飞舞、鸾鸟翻飞那样优美的姿态,裁剪出来的衣服尺寸精确到了金粟尺的标准,而且可以裁出三万匹这样美丽的丝绸。
  • 赏析
    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倒凤”、“颠鸾”来形容女子之美,强调了其非凡的风采和精湛的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

辛郎偷发金钱箱,飞浸海东星斗湿。

  • 关键词注释
  • 辛郎:泛指年轻男子。
  • 金钱箱:古代用来藏钱的箱子。
  • 飞浸:形容钱币飞散的样子。
  • 海东星斗湿:海东方的星星和银河被钱币飞溅的水汽所沾湿。
  • 译文
    年轻男子偷偷打开钱箱取钱,钱币纷纷扬扬飞洒出来,像是海东的星星和银河都被水汽所浸湿了一般。
  • 赏析
    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场景的繁华与混乱,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于财富无度和挥霍行为的批判,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一种讽刺。

醉中握手一长嗟,乐府数年今几家?

  • 关键词注释
  • 长嗟:长时间的叹气。
  • 乐府:《汉魏六朝乐府诗集》的简称,是中国汉代诗歌的总集名称。
  • 译文
    在醉意朦胧中,他握着酒杯长吁短叹,如今乐府里流传了多少年的歌曲还有几人能够演唱?
  • 赏析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的担忧,指出尽管乐府歌曲历经多年依旧存在,但真正擅长歌唱的人却不多了。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怀念,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