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西湖阻胜游,颍亭联喜散羁愁。
九山西络烟霞去,一水南吞涧壑流。
宾主唱酬空翠琰,干戈横绝自沧洲。
匆匆匹马从军去,惭愧烟波万里鸥。

【注释】

颍亭:指颍州西湖的亭子。三载:三年。阻胜游:阻碍了去观赏胜地的乐趣。联喜:欢聚。散羁愁:消除羁旅的忧愁。九山:指颍州西湖的山峦,因山上多有树木故称。络:连接。烟霞:山中云雾缭绕,色彩斑斓的美景色致。一水:指颍州西湖的水。南吞涧壑流:意思是像山涧沟谷一般,水流向南方。宾主:指客人和主人。唱酬:相互酬答歌唱。干戈:古代武器,这里代指战争。横绝:横陈,排列。沧洲:大海之滨。惭愧:表示歉意的话。烟波万里鸥:指诗人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春,从家乡颍州(今安徽阜阳)赴任临濠(在安徽凤阳附近),途经颍州时所写。诗分四节,每节八句,前两节都是写景,后两节是抒情。前两节写颍州西湖美景,后两节写离别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首联“三载西湖阻胜游,颍亭联喜散羁愁。”说这三年来我因战事而未能如愿以偿地游览西湖胜地,现在终于可以畅游其中了,因而也把久积的羁旅之愁都消散了。

颔联“九山西络烟霞去,一水南吞涧壑流。”描写的是颍州西湖的山水之美。“西”字用得巧妙,将西山的山形特征写得十分生动。“烟霞”一词,写出了西山上云雾缭绕、色彩斑斓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去”字,又写出了山势的险峻,令人生畏。“一水”二句,则描写了颍州西湖的流水之美。它像山涧一样蜿蜒曲折,向南方流淌而去,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颈联“宾主唱酬空翠琰,干戈横绝自沧洲。”写诗人与友人一起欣赏美景、互相酬答歌唱的情景。“干戈横绝”四字写出了战乱时期人们渴望和平安宁的心情。“自沧洲”,即自大海之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匆匆匹马从军去,惭愧烟波万里鸥。”写诗人告别朋友,奔赴战场的情景。“惭愧”二字表达了诗人的歉疚之情;他为不能继续陪伴朋友而感到羞愧。“烟波万里鸥”中的“烟波”既形容湖面的广阔,又写出了水天相接的迷蒙景象;“万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诗人在告别友人时,心情十分沉重,因为他即将远赴战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词藻描绘了颍州西湖的美景和自己的离愁别绪。同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