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统三年春二月,变起青齐带吴越。
鲸鲵转侧海波翻,城郭横尸野流血。
我时辛苦贼中来,兵尘模糊眼不开。
妻孥弃捐豺虎口,飞蓬飘转无根荄。
天寒日暮齐河县,破驿荒凉绝烟爨。
骑行驿马钝如蛙,官吏散地无处唤。
与君此地忽相逢,行台郎中气势雄。
悯我白头遭丧乱,壮我临难全孤忠。
急呼驿吏具鞍马,使我厄路还亨通。
明晨相随济南去,出入条侯营垒中。
死生契阔不相弃,起居饮食常与同。
标山华注日在眼,绵历春草及秋风。
四郊斫木桑柘尽,泺源饮马波涛空。
凶渠腰领膏野草,始见齐鲁收烟烽。
巨源巨源君且坐,我欲高歌君可和。
往事回头十五年,犹想离魂招楚些。
身逢播越百忧缠,生不成名空老大。
我依破砚窃恩荣,君佐雄藩收最课。
流萍暂聚不多时,且喜相看颜一破。
【注释】
巨源:指韩琦。相过:相互拜访。话旧:谈论往事。有感:感慨。变起青齐带吴越:变乱发生在山东一带,牵连到浙江、福建等地。鲸鲵:比喻奸臣或坏人。转侧:翻腾。海波:大海的波浪。城郭:城墙和城门。横尸野流血:遍地都是尸体。我时辛苦贼中来:当时我在叛军中艰难地来到这里。兵尘模糊眼不开:眼中充满了战争的痕迹,看不清东西。妻孥弃捐豺虎口:我的家小被遗弃在野兽口中。飞蓬飘转无根荄:像飞蓬一样到处漂泊,没有根基。天寒日暮齐河县:天气寒冷,太阳落山的时候来到了齐河县。破驿:荒凉的驿站。绝烟爨:炊烟袅袅升起,炊烟已经断绝了。骑行:骑马行进。驿马钝如蛙:驿站里的马走得很慢,象青蛙一样。官吏散地无处唤:官衙空无一人,无法召唤。行台郎中:行台是军事机关,郎中是官名。气势雄:气势威武雄壮。悯我:可怜我。白头遭丧乱:头发都白了却经历了战乱。壮我临难全孤忠:也让我能够坚持忠心。急呼驿吏具鞍马:急忙叫驿吏准备好鞍马。厄路:困境的道路。亨通:顺利通过。明晨:明天早晨。相随:一同走。出入条侯营垒中:进出于条侯(即范仲淹)的营垒之中。死生契阔不相弃:生死离合之际不放弃彼此。起居饮食常与同:平时生活起居饮食也总是在一起。标山华注:华山以东地区。日在眼:太阳在眼里。绵历:经历。春草及秋风:春天长满草木,秋天飘落黄叶。四郊:四周。斫木:砍伐树木。桑柘尽:桑树和柘树都不见了。泺源:指黄河泺水,泺水在今山东省北部。饮马波涛空:喝水的波涛都被抽干了。凶渠腰领膏野草:凶恶的敌人将腰身喂肥了野草。始见齐鲁收烟烽:才看到鲁国(今山东省)和齐国的烽火报警了。巨源巨源君且坐:韩琦啊,请坐下。高歌:高声歌唱。君可和:你也能唱和一下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写自己从战乱中来到济南,韩琦设宴相邀,席间慷慨悲歌,抒发了对国事的关切和对朋友的怀念。全诗一气呵成,感情强烈而真挚,语言质朴而生动,风格沉郁而浑厚,是宋诗中的优秀之作。
首句“中统三年春二月”,点明时间,说明此诗是写在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当时南宋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韩琦等主战派大臣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但朝廷内部主和派的势力很大,形势十分危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第二句“变起青齐带吴越”,概括了这次变乱发生的原因,地点在山东一带,涉及江苏、浙江一带,范围很广,影响很大。“鲸鲵”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面,海水翻腾汹涌,城墙残垣断壁,遍地都是尸骨,一片凄凉惨淡的景象。这两句诗写得极其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第三句“我时辛苦贼中来”,写出了诗人在叛军中所受的苦难,他不得不忍受敌人的凌辱和折磨,艰难困苦的处境让他感到身心疲惫不堪。“兵尘模糊眼不开”,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混乱和恐怖,硝烟弥漫,视线不清,使诗人感到极度的压抑和痛苦。
第四句“妻孥弃捐豺虎口”,表现了诗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奈。他的家小被遗弃在野兽口中,生死难卜,这种绝望的感觉让诗人感到无比沉重。“飞蓬飘转无根荄”,比喻自己的漂泊无依、前途未卜的处境,更增添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焦虑。
第五句“天寒日暮齐河县”,描写了诗人到达齐河县时的情景,天气寒冷,太阳落山的时候已经来到这里,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让诗人更加感到凄楚和悲凉。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六句“破驿荒凉绝烟爨”,写到了驿站的荒凉破败,炊烟早已断绝,这种萧条的景象让诗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孤独。“骑行驿马钝如蛙”,进一步描绘了旅途的艰难险阻,连驿马也显得笨重缓慢,如同青蛙一般,这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第七句“与君此地忽相逢”,突然与朋友相遇,这种意外的喜悦让诗人感到无比欣慰,但也让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行台郎中气势雄”,赞扬了朋友韩琦的威武气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敬仰和信任。韩琦作为行台郎中,负责军事事务,他的英勇无畏和威武雄壮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八句“悯我白头遭丧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遭受战乱之苦的感叹和怜悯,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辛酸和无奈。“壮我临难全孤忠”,赞扬了朋友在危难时刻坚守忠诚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九句“急呼驿吏具鞍马”,表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他希望尽快赶到战场去,为保卫国家尽一份力。“使我厄路还亨通”,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危险,但也表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第十句“明晨相随济南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期待着与朋友共同度过难关,共赴战场,为国家效力。同时,这也表明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惜。
第十一句“出入条侯营垒中”,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共同参与军事行动的情景,他们在军营里出入往来,指挥作战,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善战和忠诚担当。
第十二句“死生契阔不相弃”,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间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情感寄托。无论生死如何变幻,他们之间的友情都将永远不变。
第十三句“起居饮食常与同”,描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和相互陪伴的情景,这种深厚的友谊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第十四句“标山华注日在眼”,借用华山和洛阳两个著名景点来表达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之情。华山象征着北方边境的安全屏障,但现在已经受到威胁;而洛阳则是古代的政治中心之一,现在却成为了战火纷飞的地方。这些景象让诗人感到无比痛心和无奈。
第十五句“绵历春草及秋风”,用春天的绿草和秋天的黄叶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战事的发展,暗示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第十八句“四郊斫木桑柘尽”,描写了战后山林荒芜、草木凋零的景象,这不仅反映了战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注和担忧。
第十九句“泺源饮马波涛空”,用水波荡漾的景象来象征战争过后的空虚和萧条,同时也反映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第二十句“凶渠腰领膏野草”,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那些凶残的敌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最终只得到了一片荒芜的土地和野草的滋养。
第二十一句“始见齐鲁收烟烽”,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欣喜和期盼之情。齐鲁两国终于结束了战争,恢复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第二十二句“巨源巨源君且坐”,再次称呼韩琦为“巨源”,表达了对朋友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与朋友一起分享喜悦之情的愿望。
最后三句“我欲高歌君可和”,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唱歌的愿望,希望得到韩琦的回应和共鸣。“往事回头十五年”,回顾了过去的岁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留恋之情。“犹想离魂招楚些”,暗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