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政如寓,光景不暂驻。
行乐当及时,甘分随所遇。
奈何达者少,往往名所误。
白首纵得归,伤嗟已迟暮。
贤哉乐城子,此理能夙悟。
雅志慕渊明,葺园曰成趣。
乘兴日游涉,萧然惟杖履。
柴门昼常关,为无俗客故。
松竹交翠荫,禽鸟弄清咮。
风月四时佳,如在山林住。
壶觞但自引,琴书即心悟。
更向容安亭,高卧谈玄素。
此生真足了,觅甚蓬莱路。
恨不见紫芝,相约临流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诗人年五十一岁,寓居长安。全诗写自己晚年的闲适生活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起笔点题,说明自己一生如同客寄他乡、寄人篱下一样。“政”与“寓”谐音,这里指代人生。“光景不暂驻”,意谓岁月如水,光阴难留。
颔联承“寓”,写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甘愿随遇而安。“甘分随所遇”,意谓自己愿意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
颈联写人生易逝,应珍惜时光。“达者少”,意谓有识之士很少,而名士往往被虚名所累。这一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感慨。
尾联写诗人晚年的闲适生活。“贤哉乐城子”,意谓贤明的人会早早地领悟人生真谛。诗人自比为乐城子,意谓自己已经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雅志慕渊明”,意谓自己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葺园曰成趣”,“葺”通“筑”,意为修筑园林;“成趣”,“情趣”的意思,即修造园林,追求一种清静的意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向往。
过了几联,又回到宴饮游赏的话题。“乘兴日游涉”“萧然惟杖履”,写诗人在园中游览,心情愉悦,拄着拐杖行走在山林之间。“风月四时佳”,“风月”指自然景观;“四时佳”,指一年四季都有美好的景色,意谓诗人在园中游览,欣赏着四季变换的自然风光。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园中的悠闲生活。
“壶觞但自引”,“壶觞”指酒杯;“自引”即自斟自酌;“琴书即心悟”,“琴书”指琴和书籍;“心悟”意为心灵上的领悟。这两句写诗人在园中悠然自得地饮酒、读书,享受着内心的宁静。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更向容安亭,高卧谈玄素。”这两句写诗人在容安亭中高卧畅谈哲理,追求精神上的解脱。“玄素”指玄学和老庄思想,即道家的思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写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此生真足了”,意谓自己的一生确实足够了;“觅甚蓬莱路”,意谓寻找什么神仙道门的道路都无济于事;“蓬莱”,传说中的仙境之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恨不见紫芝”,意谓遗憾没有见到紫芝这样的仙草;“相约临流赋”,意谓与友人约定一起在河边吟诗作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宴饮游赏、隐居山林生活以及朋友间深情的诗歌。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