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瓶担山泉,石鼎煮岩菊。
燎以松桂枝,清芬满茅屋。
【注释】
瓦瓶:陶制的花瓶。
担山泉:指用陶制的花瓶从山上背来泉水,以供烧水。
石鼎:即铁釜,用金属制成的煮食器。
岩菊:指山中的野菊花。
燎:用火点燃。
松桂:松树和桂花,常作为香料使用。
茅屋:茅草盖的房屋。
清芬:香气清雅。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野外采菊时的生活情景。首句写诗人从山上背回泉水,第二句写用泉水煮岩菊,第三句写点燃松桂枝,第四句写清香满屋。整首诗语言简洁、朴素自然,意境清新,富有田园情趣。
瓦瓶担山泉,石鼎煮岩菊。
燎以松桂枝,清芬满茅屋。
【注释】
瓦瓶:陶制的花瓶。
担山泉:指用陶制的花瓶从山上背来泉水,以供烧水。
石鼎:即铁釜,用金属制成的煮食器。
岩菊:指山中的野菊花。
燎:用火点燃。
松桂:松树和桂花,常作为香料使用。
茅屋:茅草盖的房屋。
清芬:香气清雅。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野外采菊时的生活情景。首句写诗人从山上背回泉水,第二句写用泉水煮岩菊,第三句写点燃松桂枝,第四句写清香满屋。整首诗语言简洁、朴素自然,意境清新,富有田园情趣。
飞向中原颂太平出自《凤凰岩》,飞向中原颂太平的作者是:张建。 飞向中原颂太平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飞向中原颂太平的释义是:飞向中原颂太平:表达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愿望。 飞向中原颂太平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飞向中原颂太平的拼音读音是:fēi xiàng zhōng yuán sòng tài píng。 飞向中原颂太平是《凤凰岩》的第4句。
何人更解驱顽石出自《凤凰岩》,何人更解驱顽石的作者是:张建。 何人更解驱顽石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人更解驱顽石的释义是:何人更解驱顽石:指谁能够理解并驱使这些顽石。这里的“顽石”比喻那些难以改变或理解的事物,而“解”则意味着理解或驱使。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他人是否能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或情感的疑问。 何人更解驱顽石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人更解驱顽石的拼音读音是
岐山无复凤凰鸣出自《凤凰岩》,岐山无复凤凰鸣的作者是:张建。 岐山无复凤凰鸣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岐山无复凤凰鸣的释义是:岐山不再有凤凰鸣叫。 岐山无复凤凰鸣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岐山无复凤凰鸣的拼音读音是:qí shān wú fù fèng huáng míng。 岐山无复凤凰鸣是《凤凰岩》的第2句。 岐山无复凤凰鸣的上半句是:尽□□□□□兵。
尽□□□□□兵出自《凤凰岩》,尽□□□□□兵的作者是:张建。 尽□□□□□兵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尽□□□□□兵的释义是:尽驱胡虏兵 尽□□□□□兵是宋代诗人张建的作品,风格是:诗。 尽□□□□□兵的拼音读音是:jǐn □ □ □ □ □ bīng。 尽□□□□□兵是《凤凰岩》的第1句。 尽□□□□□兵的下半句是:岐山无复凤凰鸣。 尽□□□□□兵的全句是:尽□□□□□兵
【注释】 山中:即“山间”。林樱:指山中樱花。堕红珠:落花如珠。打着:弹奏着。 琴上弦:琴弦。 山人:指隐居山中的隐士。时一笑:时常露出会意的笑容。 爱此声:喜爱这声音。琅然:悦耳动听的声音。 【赏析】 《山中》,这是一首描绘隐者生活情趣的小诗。诗人以简炼明快的语言,描写了隐者在深山之中弹琴、赏花的情景。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山中”一诗,起笔便点出地点和时间,为后文作铺垫
俊师定庵 渟泓石上泉,照我良是我。 轻风一荡激,真态互掀簸。 乃知求慧性,非戒定未可。 道人此名庵,千劫付一坐。 海月自澄明,天花任飞妥。 吾生剧萍梗,万里信漂堕。 湛然摩尼珠,坐受昏尘裹。 何时陪远公,同社事香火。 注释: 1. 渟泓石上泉:形容泉水在石上聚集的样子。 2. 照我良是:映照在我身旁的美景。 3. 轻风一荡激:被微风轻轻吹动的景象。 4. 真态互掀簸:真实的姿态相互碰撞和翻腾。
【注释】拂拂:风吹水面的波纹。漾,水动貌。翠澜:碧绿的水色。粉媒:荷花上的花露或雨珠。扑:沾。小荷盘:莲花初开时像小盘子一样。涨:指水位上升。草阁:用茅草搭成的亭子。五月寒:夏季里天气寒冷。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溪桥、莲塘风景的诗。全诗以“草阁临流”“塘水涨”等景物作为描写对象,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想象,勾勒出了一幅夏日里清丽幽静的景色图,表现了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述石泉中的九节蒲在城市中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守静者不要涉入奔竞之道的警示。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石泉何清泠,中有九节蒲。 译文:清澈的泉水中长着九节蒲。 注释:清泠(清凉)——形容泉水的清澈凉爽。九节蒲——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石泉中。 赏析:诗人以石泉中的九节蒲为意象,描绘了其清澈的泉水和生长在其中的自然之美。 2. 蒲性本孤洁,不受滓秽污。 译文
诗句释义与注释: - 庭前兰蕙窠,三年种不成。 - 庭院前的兰花和蕙草:指种植于庭前的植物。 - 三年种不成:意味着这些植物已经种植了三年仍未能长成。 - 注释: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徒劳无益的劳作。 - 门外旱蒺藜,一旦还自生。 - 门外的旱地蒺藜:指生长在户外的土地中的一种带刺植物。 - 一旦还自生:意即这些植物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生长出来。 - 注释
菶菶峄山桐,一树十二枝。 菶菶即梧桐,又名青桐。峄山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这里借指一种叫梧桐的树木。一树十二枝,比喻事物的繁复和复杂。 枝分十二律,所指各不移。 十二律是指古代音乐中的十二个音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音调,如宫、商、角、徵、羽等。这里用“十二律”来比喻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指各不移,意味着事物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胡为师襄子,独谓东南奇。 胡为
送王主簿还乡 诗人徐贲笔下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致交融 1. 诗词原文 笑君习气只书生,薄有归装亦自清。 瘦仆担诗双笼重,羸牛引轭一车轻。 长亭已过那知远,别酒犹多未忍倾。 记取明年断肠处,玉梨花底月三更。 2. 注释与译文 - 注释:笑君习气只书生表示嘲笑对方只是书生,没有太多世俗的杂念。薄有归装亦自清表示虽然只是简单的行李,但已经足够了,内心感到宁静和清净
送贺彦淳还南邠 玉峰明灭暮云边,默计归程约半千。 襁负尚怜灵照幼,家贫赖有孟光贤。 临岐泪眼三年别,夹路风槐六月天。 伫立望君西去远,夕阳村落起孤烟。 注释: 玉峰明灭暮云边,默计归程约半千。 1. 玉峰:指山峰,这里代指贺彦淳的家乡。2. 明灭:这里指山的影子忽隐忽现,形容天色将晚。3. 默计:默默地计算着。4. 归程:回家的路程。5. 约半干:大约需要走半干里路。6. 襁负:抱着孩子
【注释】 华阴宋先觉:指诗人的友人。 云台:指华山,因华山上有云台峰而得名。 当年:指作者与宋先觉相识相知的年月。 老拳:这里比喻诗笔。 后会:未来之会面。 壮怀:豪迈的胸怀。 风帘摇曳桥南酒:在桥南饮酒时,风吹拂动着窗帘。 烟树溟蒙渭北天:渭水以北,烟雾迷蒙一片,看不见天际。 咫尺灵山飞不到:形容距离遥远,无法到达。 玉𡶶莲:即“玉枕”,一种用来睡觉的枕头,这里代指梦中的景致。 赏析:
【注释】 “踏雪”三句——踏着积雪寻觅盛开的梅花,因为大雪覆盖了梅花,所以无法分辨出它是什么颜色; 不是暗香来——因为下雪的缘故,香气被遮住了,所以看不见梅花。 “梅花”句——梅花开在哪里都可以,哪里就能找到梅花; “寻不得”句——因为大雪的缘故,香气被遮住了,所以找不到梅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赏梅的诗。诗人在大雪中寻找盛开的梅花,由于雪把花遮盖得严严实实
【注释】 山村风雨图:描绘了山村的风雨景象。 山村:指山里的村庄。 风雨:形容风大,雨急。 昏:昏暗。 店:旅店。 见:看得到。 张:张开。 不:没有。 披图:《庄子•外物》中说:“吾有大树焉,其下四十径寸而末之,树里居焉,风雨至则去矣。”后以“披图”为比喻。这里指打开地图。 成句:成为诗句。 曾:曾经。 此行:这次旅行。 来:来到。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所作
飞云何冉冉,高与日月齐。 中有两仙人,盛服持玉圭。 我欲从之游,天险不可跻。 邈焉望不及,短日西山西。 注释: -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模仿古代的风格和韵律,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飞云”指的是天上的云雾,“冉冉”形容它们轻盈地飘浮在空中。 - “高与日月齐”表示云雾的高远和明亮,仿佛可以与之相比肩。 - “中有两仙人”指的是诗中的两个仙人形象,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