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陌黄尘没马头,眼明佛界接仙洲。
清溪照影红蕖晚,禅榻生凉碧树秋。
少室宗风开木义,裕陵遗墨烂银钩。
对谈不觉山衔月,只为松风更少留。

【注释】

九陌:指京城长安的街道。黄尘:尘土。马头:马的头部。眼明:眼光明亮,这里指佛光。佛界:佛教所认为的世界境界,即极乐世界,也称为“净土”。接仙洲:连接神仙居住的地方。清溪:清澈的小溪,映照出红莲的影子。禅榻(tà):僧榻,僧人坐禅用的木制小床。生凉:产生凉爽。碧树:绿色的树木。少室:山名,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北。宗风:宗门的风气,这里指少林寺的武术风格。开木义:指少林功夫中的劈掌动作,也泛指武术。裕陵:皇帝陵墓,代指乾隆皇帝。遗墨:指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烂银钩:指书法工整如银钩。对谈:交谈。不觉:不知不觉中。山衔月:月亮被山头遮挡着。松风更少留:形容山间的松树风声更显得清雅悠扬。

【赏析】

这首诗作于庆寿寺。庆寿寺是唐代著名寺院之一,位于长安城东,为唐代皇家寺院,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多位皇帝曾在此讲经说法。诗中诗人以禅宗的眼光来观察景物,把景物人格化,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情感,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首句“九陌黄尘没马头”,写诗人骑马走在长安大道上,眼前是黄尘滚滚、尘土飞扬的景象。“九陌”指京城大道。“黄尘”指飞扬的尘土。“没马头”即尘土淹没了马的前头。这里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道路尘土弥漫、迷漫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迷苍茫的意境。诗人骑着马从长安大街经过时,眼前一片黄尘,几乎连马的头部都埋没了。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行进的速度之快,又写出了长安街的繁忙景象。诗人在这里用“没马头”来形容黄尘之多,既突出了长安街的特点,也烘托出了当时京城的繁华盛况。

“眼明佛界接仙洲”,诗人的视线穿透重重黄尘,看到了佛界与仙洲相接的景象。这里的“佛界”指的是佛国净土,而“仙洲”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的目光穿透了尘世的纷扰,看到了佛国净土与神仙居住地之间的神秘联系。这一联既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心境,又体现了佛国净土与神仙居住地之间神秘的联系。

颔联“清溪照影红蕖晚”,进一步描绘诗人所看到的景致。这里诗人看到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中映照着红莲的影子。红莲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它在水中生长,倒影在水中。诗人看到溪水中映出的红莲影子时,不禁想起了佛家所说的“一池红莲”的意象。这里的“红莲”既是实景,也是象征,代表着佛家的清净和超脱。同时,红莲在水中的倒影也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气息。

颈联是全诗的重点部分,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禅榻生凉碧树秋”,这里诗人看到的是禅床上生起的凉爽感觉,以及碧树在秋风中的萧瑟景象。禅床上生凉暗示着禅意的淡泊与宁静,而碧树在秋风中的萧瑟则表达了岁月流转的无情。这两联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尾联“少室宗风开木义,裕陵遗墨烂银钩。”这里诗人提到了少林寺的武术风格和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少林寺是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少林功夫以其刚健有力的风格闻名于世。这里提到的“少室宗风”就是指少林功夫的风格。“裕陵遗墨”则是指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这些字迹流传至今,成为珍贵的文物。这一联通过对少林功夫和乾隆皇帝御笔题字的描述来表达诗人对武术和历史的兴趣和敬仰之情。

尾联“对谈不觉山衔月,只为松风更少留。”这是诗人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谈论佛法和历史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很长的时间。他欣赏着山中的松树风声,但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仿佛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里的“山衔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松风更少留”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和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来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诗人以禅宗的眼光观察景物,将景物人格化,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情感,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同时,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