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重闻斧钺临,一时黎庶尽倾心。
雷霆声播天威远,霖雨恩添帝泽深。
暗室有蝇污白璧,明廷无象铸黄金。
风尘未息英雄死,坐对江山慨古今。
【注释】
- 脱太师: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的第一句。脱,摆脱,脱离;太师,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为避战乱而离开成都草堂时所作。
- 淮海:指淮河与海河之间地区。
- 斧钺:古代帝王治政时用的大斧子和大板子,借指权柄或军政大权。
- 黎庶(xù):老百姓,百姓。
- 雷霆声播天威远:指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声势传播得非常远。
- 霖雨恩添帝泽深:指连绵不断的细雨滋润了大地,皇帝的恩泽深深地滋养了人民。
- 暗室有蝇污白璧,明廷无象铸黄金:意思是黑暗的屋子里也有肮脏的东西,光明的朝廷上没有正直的人。
- 风尘未息英雄死:指战争尚未结束,许多英雄就已牺牲了。
- 坐对江山慨古今:形容诗人面对壮丽的祖国山河,感慨万千。
【赏析】
本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逃难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英雄辈出却无人问津的现实的深深忧虑。
第一句“脱太师”,直接指向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滥用、奸臣当道的不满和担忧。诸葛亮虽然功勋卓著,但在历史上也因过度劳累而去世,这不禁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处境,心中充满了忧郁和无奈。
第二句“淮海重闻斧钺临”,则是指淮河流域和渤海之间的地区。这里的“斧钺”指的是权杖和刑杖,象征着权威。诗人用“重闻”一词,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再次听到这种声音,感到震惊和恐惧。他担心这种权力的滥用会再次导致人民的苦难。
第三句“一时黎庶尽倾心”,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对人民的影响。这里,“黎庶”指的是老百姓,而“倾心”则意味着他们的心情已经完全被这种声音所左右。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人民受到压迫和剥削的深切同情。
第四句“雷霆声播天威远”,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展开。诗人将这种声音比喻为雷声,将其传播得远远地,仿佛要震动整个天地。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威力,也暗示了这种权势的无边无际。
第五句“霖雨恩添帝泽深”,则是指连绵不断的细雨滋润了大地,皇帝的恩泽深深地滋养了人民。这里的“霖雨”象征着连绵不断的恩惠,而“帝泽”则指的是皇帝的统治。诗人借此表达他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恩惠的深远影响。
第六句“暗室有蝇污白璧”,则是用来形容那些隐藏在暗室中的小人,他们如同苍蝇一样玷污了洁白的东西。这里的“白璧”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而“苍蝇”则代表了邪恶势力。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这些小人的厌恶和鄙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第七句“明廷无象铸黄金”,则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这里的“明廷”指的是正义的朝廷,而“无象”则意味着缺乏正义。而“铸黄金”则是一种比喻,表示人们过于追求富贵,忘记了真正的价值。诗人借此批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表达了他对这种价值观的不满和反对。
最后一联“风尘未息英雄死”,则是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们的哀叹。这里的“风尘”指的是战争和乱世,而“英雄死”则意味着许多英勇的人物在战争中牺牲了。诗人通过这个诗句,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感叹英雄们在乱世中的牺牲。
最后一句“坐对江山慨古今”,则是对前面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江山”指的是国家的疆土和疆域,而“慨古今”则意味着对过去的评论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人通过这个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