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眉山多一苏,衣冠盛事再堪图。
岫云懒出官情薄,霖雨未成舆望孤。
横海仅存遗稿在,临川有此老师无。
瓣香久欠南丰敬,东望灵车天一隅。

【注释】

挽横海曾朝议:横海曾朝议,即苏曾。苏洵的字是明允,苏轼的弟弟叫轼,苏辙是苏洵的儿子,他的字叫辙;而苏洵的哥哥,也就是苏洵的父亲,字明允。这里说“父子眉山多一苏”,指的就是苏洵和他的兄弟(苏轼与苏辙)都是苏家的儿子,都姓苏,因此称“父子”。苏洵在北宋时期做过官,但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横海府(今河北沧州市),所以诗题中有“曾朝议”。“衣冠盛事”指的是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盛况。苏洵在北宋初期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大文豪、思想家,他的文章有《六国论》、《辨奸论》等。“岫云懒出官情薄”,“岫云”指代苏洵的隐居生活,也指代他的仕途生涯。“未成舆望孤”,意思是说朝廷对他的期望很高,但是他没有完成,所以“孤”。

横海仅存遗稿在,临川有此老师无:“横海”是横海路,是北宋时期的一条重要交通线。“遗稿”指的是苏洵的文集。“临川”是江西抚州临川县,是苏洵的故乡。“老师”是指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老师无”,意思是说他的老师(苏洵)去世了。

瓣香久欠南丰敬:“瓣香”是一种用来烧香祭祀用的花瓣,也指一种供品。“南丰”是江西吉安南丰县,这里用它来代指苏洵的家乡。“敬”表示尊敬。“东望灵车天一隅”:“东望”的意思是说向东望着,“灵车”指的是苏洵的灵车。“天一隅”是说天上只有一个角落(指苏洵的墓地所在的地方)。

【赏析】

这首挽词写于作者任福建建阳令期间,追悼其亡友横海曾朝议的。

上片起韵写苏洵和兄弟三人的事迹。首句总言,点明题目中的“父子眉山”是指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眉山(今四川乐山市)人。次句写他们在北宋时的显赫地位。苏洵文章名噪一时,苏轼更是以博学闻名于世。第三四句又点出他们两人在文学上的共同成就,并指出他们的不幸遭遇。苏洵在北宋时期是一个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章有《六国论》、《辨奸论》等。然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被贬至横海(今河北沧县一带);苏轼则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们两人在政治上都遭受了打击,最后也都客死异乡。下片写苏洵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首句总叙。次句具体叙述苏洵在宋朝时的地位。第三四两句写他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第五句说苏洵生前有著作流传后世。第六句说苏洵的故乡是他的家乡,但他已故去。最后一句说,人们思念苏洵就像思念他生前的老师一样。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苏洵的深厚感情及其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苏洵一生事业的赞美。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