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文公立学规,士当无愧此深衣。
无人可纠孰挑达,有过不弹谁是非。
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
只从北固山头处,直道留为晚景辉。

【注释】

  1. 不待:不用。
  2. 文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范公,指范仲淹。
  3. 深衣:古代一种宽松的袍服,形制与唐人常服相似,以深青、玄色为正色,以白色为间色。这里泛指官服。
  4. 无人可纠孰挑达:意思是没有谁可以挑剔是非。
  5. 有过不弹谁是非:如果有什么过失,谁又敢指责呢?
  6. 转喉能触讳:说话直率,敢于冒犯忌讳。
  7. 自言垂老盍知归:自己已经年纪大了,应该考虑回归故里了。
  8. 留为晚景辉:留给后人光辉的晚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主持朝政。孙纠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他送别友人并勉励他早日归来。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孙纠正直不阿的赞许和希望他早日回归朝廷的愿望。
    开头两句“不待文公立学规,士当无愧此深衣”,是说不要等待别人来制定规矩,作为读书人就应该在官服上无愧于“深衣”。这是说做官的人应遵守法度,不可越轨;做学问的人要守道遵义,不可违背良心。范仲淹在这里强调了读书人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中间四句,“无人可纠孰挑达,有过不弹谁是非。”诗人进一步指出,既然没有人敢于去挑剔是非,那么做官的人也就没有必要去纠正什么错误,因为人们都不会去指责你。这两句话表明了作者认为官场上的是非曲直不必争辩,也无需有人去纠正,只要大家心照不宣就行了。这反映了范仲淹在政治上主张宽厚待人,宽容处世的思想。
    “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诗人最后说:“不怕你直言敢谏不怕得罪权贵;我虽然已年高力衰,也应该考虑回家乡去了。”这两句诗是诗人劝勉孙纠的话。诗人在这里既表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同时也表现了他希望孙纠早日回到家乡的愿望。
    这首诗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它通过劝勉老朋友归隐,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