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撼涛声上,山埋雾气中。
郊原成泽国,舟楫羡鱼翁。
浙右田应没,巴西雪更融。
斯民恐鱼鳖,孰为诉苍穹。

【注释】

淫雨:大雨连绵,雨水泛滥。

城撼涛声上:城中的高楼大厦被滔滔的江水冲刷着。

山埋雾气中:山峰在云雾中消失,看不见了。

郊原成泽国:郊野的原野变成了一片沼泽地。

舟楫羡鱼翁:渔船羡慕捕鱼的老翁。

浙右田应没:浙江以南的土地应该都被水淹没了。

巴西雪更融:巴蜀一带的大雪融化了。

斯民恐鱼鳖:老百姓恐怕连鱼和乌龟也害怕了。

孰为诉苍穹:谁又能向苍天诉说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枯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描写大水淹没城邑、山林和田园,百姓遭殃的情形。诗人以“淫雨”为题,写大水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恤民情、任人唯亲的不满情绪。

首联“城撼涛声上,山埋雾气中”,点出天气阴沉,大雨滂沱,使城里城外都成了一片汪洋。“上”、“中”二字极写大雨的威力,将城郭楼阁淹没,把山峰掩没。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雨势之猛,而且也表现了诗人面对此景的惊骇之情。

颔联“郊原成泽国,舟楫羡渔翁”。由上句“城撼涛声上”看,这场暴雨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且来势凶猛;而由下句“山埋雾气中”可以想见,这场暴雨已经下了很长时间了。因此,当大雨滂沱之时,城外的原野已经变成了泽国,那些小船只能羡慕渔翁们能够驾船在湖海之中捕鱼了。这句既描绘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洪水图景,又通过对比映衬,烘托出了作者忧思万千、悲天悯人的情怀。

颈联“浙右田应没,巴西雪更融”,“浙右”、“巴南”,泛指江南地区。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浙右,东至明州(今浙江宁波市),西至上饶县(今江西上饶市)”;据《元丰九域志》:巴南“西至夔州路(四川奉节县),北抵峡州路”(今重庆奉节县)。这两地都位于长江流域,地势低平,地势较高处多被淹。诗人用这两个地名表明江南、巴中的洪水泛滥情况。“田应没”即土地已经被水淹没了,可见暴雨之猛。“雪更融”即雪山融化了,则又说明气温极高。

尾联“斯民恐鱼鳖,孰为诉苍穹”,诗人用设问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他希望有能者出来为民请命!“孰为诉苍穹”,意思是谁能向苍天诉说呢?这里既反映了诗人的感慨,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这首诗是一首咏雨诗。诗人借咏雨,抒写自己的忧愤之情。前四句写雨势之猛,后四句写雨后的灾情。全诗语言朴实,风格沉郁,意境深远,发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