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吴称富庶,一水忽萧条。
稍辱君公察,焉容盗贼骄。
浦荒櫜物谢,田落介虫饶。
见说塘西路,人家总被烧。
【注释】
闻盗:听到有强盗来了。全吴称富庶,一水忽萧条:整个的江南地区都十分富裕,可是突然之间,变得萧条了。稍辱君公察,焉容盗贼骄:稍微让官吏来检查一番,怎么能容忍强盗们骄傲自大?浦荒櫜物谢,田落介虫饶:江边荒凉,连包裹东西的袋子都空了;田地荒芜,连昆虫也少得可怜。见说塘西路,人家总被烧:听说塘西路上的人家都被烧毁了。
【赏析】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末夏初,当时安禄山正率领叛军攻陷洛阳,进逼潼关。杜甫这时在长安,得知这一消息后,忧心忡忡。这诗是他听到“闻盗”以后写的一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灾难,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愤慨之情。
开头两句“全吴称富庶,一水忽萧条”,用对比手法,描绘出江南的富庶与战乱造成的萧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既突出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性,又暗示了战乱对江南地区的严重影响。
中间四句“稍辱君公察,焉容盗贼骄”,是对前面提到的江南富庶与战乱萧条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盗贼骄横”的危害性,同时表明自己对于这种危害的态度是坚决的,即不容许他们存在。
接下来两句“浦荒囊物谢,田落介虫饶”,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所造成的具体影响。这里的“浦荒”、“囊物谢”都是指战乱之后,江边的村庄一片荒凉,人们无法收拾财物,只能把东西放在口袋中,以便随时取用。而“田落”、“介虫饶”则是说田地里庄稼被破坏,昆虫也很少见到。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战乱所造成的破坏性,而且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
最后两句“见说塘西路,人家总被烧”,则是对前文所描绘的景象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在这里,“塘西”指的是当时的一个地名,而“烧”则是指战争期间的大火。这句诗中的“见说”表示听说,说明诗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想起了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一次大火,那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而“总被烧”则意味着无论哪个地方,只要遭遇战争,都会遭受到同样的灾难。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再次强调,更是对人民遭受战争之苦的同情和关切。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表现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诗人对于这场战争的深深忧虑和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