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声兼雨声,静听到残更。
为底常无寐,宁当有不平。
食多嫌气浊,衾薄觉神清。
万古书灯眼,心常与共明。
不寐十首
雪声兼雨声,静听到残更。
为底常无寐?宁当有不平。
食多嫌气浊,衾薄觉神清。
万古书灯眼,心常与共明。
译文:
在深夜里,我听到了雪的声音和雨的声音,那是寂静中听到的残更声。
为什么总是无法入睡呢?难道是因为心中有什么不公吗?
食物多了觉得空气浑浊,被子轻薄感觉身体清爽。
万代流传下来的灯火,我的心与它永远明亮。
注释:
- 雪声兼雨声:这里描绘了夜晚寂静的氛围,雪花和雨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听觉画面。
- 为底常无寐?宁当有不平:这里的“为底”指的是原因,而“宁当”则表示宁愿。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入睡的原因的思考,可能是出于某种内心的不平静或不满。
- 食多嫌气浊:这里的“食多”可能是指吃得太多,而“嫌气浊”则表示对食物的厌恶,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 衾(qīn)薄觉神清:这里的“衾薄”意味着床铺轻薄,而“觉神清”则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身心舒畅,仿佛精神得到了净化。
- 万古书灯眼:这里的“书灯眼”指的是书籍的灯光,象征着知识和智慧。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这些书籍一样,永远保持智慧和清醒的头脑。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诗人通过对夜深人静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的描述,引出了自己无法入睡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包括内心的不平静、身体的不适等复杂情感。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这种困扰中,反而通过对比食物过多的厌恶和被子轻薄带来的清新感,展现了自己的一种超脱和豁达。最后,诗人以对书籍的赞美结束,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又意蕴深远,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