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季乾坤混为一,艰难得之容易失。
一拳槌碎四百州,新法宰相王安石。
二苏中尤恶大苏,周二程张俱不识。
绍圣奸臣讲绍述,元祐诸贤纷窜斥。
东坡饱吃惠州饭,心知惇卞乃国贼。
恍惚他乡见似人,海棠一株困荆棘。
海内文章蜀党魁,蜀第一花世无匹。
邂逅相逢心相怜,瘴雨蛮烟污玉质。
忆昔蒟酱筇竹枝,适与张骞遇西域。
彼徒生事劳远人,此感与国同休戚。
屈原放废郢都丧,箕子囚奴殷录讫。
惠州未已更儋州,必欲杀之至此极。
立党籍碑封舒王,竟使大梁无社稷。
此诗此画系兴亡,可忍细看泪横臆。
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州定惠院题写给朋友黄庭坚的,描述了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首先来看第一句:“五季乾坤混为一,艰难得之容易失。”这里提到了“五季”,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政治混乱,战乱频繁,国家分裂。而“乾坤混为一”则表示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人们很难找到稳定的环境。这里的“艰难得之”表示人们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某种机遇或好处。而“容易失”则表示这种机会很容易失去。
第二句:“一拳槌碎四百州,新法宰相王安石。”这里提到了“新法”,是北宋时期王安石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而“一拳槌碎四百州”则形容新法的力度之大,能够轻易地摧毁许多地方。这里暗示了新法对旧有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新法宰相王安石”则表明了王安石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句:“二苏中尤恶大苏,周二程张俱不识。”这里的“二苏”指的是苏轼的兄弟苏辙和苏嘉(苏辙的堂弟),而“周二程张俱不识”则是指苏轼的两位弟弟苏轼和苏辙以及程颢和张载都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和才能。这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于苏轼才华的轻视和误解。
第四句:“绍圣奸臣讲绍述,元祐诸贤纷窜斥。”这里提到了“绍圣奸臣”,是指那些在宋徽宗时期以恢复神宗时期的政局为目标的官员。而“元祐诸贤”则指在宋哲宗时期曾经支持过新法的一些官员。这两句表明了当时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攻击和排挤同僚,导致政治斗争愈演愈烈。
第五句:“东坡饱吃惠州饭,心知惇卞乃国贼。”这里的“东坡”指的是苏轼,而“惠州饭”则是指他在惠州期间的生活状况。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当时一些官员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这些人都是国家的祸害,应该受到惩罚。
第六句:“恍惚他乡见似人,海棠一株困荆棘。”这里描绘了苏轼在惠州时看到一株海棠花的情景。虽然环境艰苦,但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认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
第七句:“海内文章蜀党魁,蜀第一花世无匹。”这里提到了“海内文章”,指的是当时全国范围内的文人。而“蜀第一花”则是指苏轼自己认为的天下第一的花——牡丹花。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才情的自信和自豪。
第八句:“邂逅相逢心相怜,瘴雨蛮烟污玉质。”这里描绘了苏轼与友人相遇的场景,两人在瘴雨蛮烟的环境中相互安慰。这句诗体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九句:“忆昔蒟酱筇竹枝,适与张骞遇西域。”这里提到了“蒟酱”和“筇竹”,都是古代的调味品和植物。而“张骞”则是汉代的探险家、使节。这句诗回忆了过去的经历,表达了苏轼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
第十句:“彼徒生事劳远人,此感与国同休戚。”这里用“彼徒”和“此感”分别指代过去的人和现在的自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他认为过去的人们为了国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他也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一句:“屈原放废郢都丧,箕子囚奴殷录讫。”这里引用了《楚辞·离骚》中的典故,讲述了屈原被放逐和箕子的囚禁等历史故事。这些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第十二句:“惠州未已更儋州,必欲杀之至此极。”这里再次提到了苏轼在惠州和儋州的遭遇。通过对比这两个地方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表达了苏轼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担忧。
最后一句:“立党籍碑封舒王,竟使大梁无社稷。”这句话描述了苏轼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到南方,但在南方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政权格局。这里强调了苏东坡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于国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