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堤绿柳漫阑珊,公子南游久未还。
故国凄凉丹凤远,春江浩荡白鸥闲。
忽思茅屋苔痕长,愁对檐花鬓发斑。
归见江南旧耆宿,为言清梦绕嵩山。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春送朋友赵义甫回汴梁时所作的。
诗句释义与赏析:
「汴堤绿柳漫阑珊,公子南游久未还」:「汴堤」指的是黄河以北的汴梁,即现在的河南开封;「绿柳」指河岸边的柳树,春天新长出的柳条呈现出嫩绿色。诗人描写了汴梁河畔的景色,用“漫阑珊”来形容柳树枝叶繁茂、垂落的姿态。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汴梁河边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长时间未能归乡的思念之情。
「故国凄凉丹凤远,春江浩荡白鸥闲」:「故国」指的是作者的家乡,这里的“故国”特指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丹凤」通常指传说中的凤凰,这里可能是指一种象征吉祥的生物或事物,用以形容故乡的美好;「春江浩荡」描述了春天的江水宽广浩渺;「白鸥」指白色的鸥鸟,它们在广阔的江面上自由翱翔。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忽思茅屋苔痕长,愁对檐花鬓发斑」:「茅屋」可能指的是诗人的住所或者他想象中的居所;「苔痕长」意味着茅屋周围生长着厚厚的青苔;「愁对檐花鬓发斑」则表达了诗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悲伤的情绪。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面对茅屋时的情景,内心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归见江南旧耆宿,为言清梦绕嵩山」:「旧耆宿」指的是年老的士人或者有声望的人;「为言清梦绕嵩山」可能是说这些耆宿们常常谈论着他们梦中的美景,其中“嵩山”是位于河南的一座著名山峰,也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这句诗表明诗人在见到老朋友的同时,也得到了关于嵩山美景的传说故事和梦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故乡、嵩山等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