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累科举,读书患不足。
天今予我暇,有书真不读。
煌煌百圣心,清彻寒泉玉。
遗泽存读书,浸作生民福。
静观灵台中,万象森在目。
天寒境自明,欲浅机自触。
斯文化异端,骎骎即深谷。
晞颜以自励,吾欲求之复。

【注释】

昔时:过去的时候。累科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读书患不足:因读书而感到学识不足。天今予我暇:现在给我空闲的时间。煌煌:光明照耀的样子,这里指圣明的光辉。百圣心:指历代圣人的思想。清彻:清澈透彻。寒泉玉:冷清清澈如玉。遗泽:遗留下来的影响。浸作:逐渐地成为。生民:民众百姓。静观灵台:静静地观察内心世界。灵台:心灵的中心。万象森在目:眼前的万物都在眼前展开。天寒境自明:天寒气爽,境界自然清晰明朗。欲浅机自触:想得浅薄,自然会有所触动。斯文化异端:这种文化与正统儒家思想不同。骎骎:渐进的样子。深谷:比喻黑暗或错误的道路。晞颜以自励:用早晨的阳光来激励自己。求之复:追求复兴之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

首联“昔时累科举,读书患不足”表达了诗人对于科举制度的无奈和批评,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导致人们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颔联“天今予我暇,有书真不读”则反映了诗人在闲暇之余反而更加专注于学习儒家经典,不再沉溺于科举功名之中。这一转变体现了诗人对儒学的深入理解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

颈联“煌煌百圣心,清彻寒泉玉”赞美了圣人的智慧和德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儒家经典的敬仰之情。这里的“清彻寒泉玉”形象地描绘了圣人思想的清澈透明和纯洁无瑕。

尾联“遗泽存读书,浸作生民福”则进一步强调了圣人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阅读圣人的著作,人们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展现了一位学者深沉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