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战秋闱,不复返只轮。
嗟此无用学,棘猴费精神。
当时羞见月,月岂欲负人。
我去月千里,月来转情亲。
馀音唱窈窕,小诗斗清新。
团团桂树影,金粟香不陈。
便当结幽佩,凌空访仙真。
那知满夜夜,此去空尘尘。
翩然倚高寒,不数肇与晨。
笑渠老章句,步骤准过秦。
洪平斋有官舍见月三首与程杨二公又各次韵中秋日休诸友用韵为戏奔逸绝尘之作未能拟其万一也
忆昔战秋闱,不复返只轮。
嗟此无用学,棘猴费精神。
当时羞见月,月岂欲负人。
我去月千里,月来转情亲。
余音唱窈窕,小诗斗清新。
团团桂树影,金粟香不陈。
便当结幽佩,凌空访仙真。
那知满夜夜,此去空尘尘。
翩然倚高寒,不数肇与晨。
笑渠老章句,步骤准过秦。
【注释】:
- 忆昔战秋闱:回忆起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秋闱)。
- 复:返回。
- 只轮:指车轮,借指车行,这里指车轮滚动不停。
- 嗟此无用学:感叹这种无用的读书学习。
- 棘猴:猴子的一种品种,这里指读书人。
- 羞见月:因为读书而感到羞耻。
- 月岂欲负人:难道月亮要辜负人吗?
- 去:离开。
- 月千里:比喻远隔千山万水。
- 转情亲:把情感寄托在月亮上。
- 窈窕:声音美妙的样子。
- 小诗:指诗歌。
- 金粟香不陈:桂花的香气浓郁而不凋谢。
- 便当:应当。
- 凌空访仙真:飞升到天上去寻找仙人。
- 那知:岂不知。
- 满夜夜:一天天。
- 此去:这次出行或离京后。
- 空尘尘:白白地、徒劳无益地。
- 翩然:形容轻盈飘荡的样子。
- 凌空:腾空而起。
- 老章句:老儒生,指程杨两位先生。
- 准过秦:和秦朝的学者相比差不多。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通过咏桂抒写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向往高洁脱俗生活的情怀。首联回忆当年应试,不能如意;颔联感慨读书无用;颈联以“羞见月”反衬“月岂欲负人”,表达出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尾联则表达了他渴望超脱世俗、追寻神仙的心愿。全诗语言清丽,风格飘逸,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性。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邀而作的,因此从内容上来看,它既是咏物诗,又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桂子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同时反映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慨和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第一联回忆当年应试,不能如意。“不复返只轮”,既指时间已久,也喻自己仕途坎坷。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却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行。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是写人,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第二联感慨读书无用,讽刺了时弊。“我”认为读书是一种无用的行为,因为它无法带来实际的利益。这里的读书是指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学问和知识。这种看法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许多人都持有类似的观念。然而,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第三联以“羞见月”反衬“月岂欲负人”,表达出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在这里,“羞见月”可以理解为“不愿面对现实”。而“月岂欲负人”则是对现实的否定,意味着月亮并不想辜负任何人。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盼之情。
第四联以“去”字点题,表示此次出游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千里”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距离之遥远,同时也寓意着心灵的自由和超越。而“月来转情亲”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月光似乎也在陪伴着他,给予他温暖和慰藉。
第五联运用了“余音”、“窈窕”等词语,赞美了桂树的优雅和美丽。“唱窈窕”则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这里的“小诗斗清新”则表明诗人喜欢吟诗作赋,追求文学上的高洁和清新。
第六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像桂树一样,拥有一颗高洁的心,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精神上的升华。这里的“凌空访仙真”则象征着诗人对于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七联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成为了他人的笑柄。这种无奈和悲凉感贯穿全诗,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八联则以轻松的语气结束了全诗。诗人不再纠结于现实的困境之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首诗通过对桂树的描绘和对人生经历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