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赋论兵计已疏,扁舟归去意何如。
岂无医国三年艾,空读传家万卷书。
处世固当同凤鸟,还乡端不为鲈鱼。
故园泉石应无恙,依旧青山带月锄。

诗句释义:

  1. 献赋论兵计已疏 - 这里提到“献赋”和“论兵”,可能是指李本存通过撰写文章或发表演讲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计已疏”表明他的计划或者策略已经被人提出或讨论过,也就是说他可能不是唯一考虑这些方面的人。
  2. 扁舟归去意何如 - “扁舟”指的是小舟,用来形容轻便的船只。这里的“归去”,暗示着告别或离去。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启程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3. 岂无医国三年艾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否没有那种能够治疗国家的良药——即良策或有效的方法?这里的“三年艾”可能是一个典故或比喻,表示一种持久、有效的治理方式。
  4. 空读传家万卷书 - “传家”指的是世代相传的学问或家学。而“万卷书”则强调了书籍的数量之多。整句诗可能在表达诗人对学问深厚的感慨,认为尽管拥有大量的知识,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那么这些知识也只是空泛无用。
  5. 处世固当同凤鸟 - “处世”指的是处理世事,与“凤鸟”相对照,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这里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或李本存能像凤凰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6. 还乡端不为鲈鱼 - 这里的“鲈鱼”通常象征着家乡的味道或回忆。诗人在此处反问,即使回到了家乡,也不应该只是为了享受鲈鱼这种食物。这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家乡的情感纠结。
  7. 故园泉石应无恙,依旧青山带月锄 - “故园”指的是故乡的土地,“泉石”指的是山水之间自然形成的景观。这里的“带月锄”可能是描绘了一个夜晚劳作的场景,诗人可能正在用自己的汗水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园建设的贡献。

译文:
你向朝廷献文,论兵的计划已经提出,但你的扁舟却要归去,你的心情如何?
难道你没有像那三年的艾草那样能治愈国家的良药吗?但你只是空读那些世代传承的万卷书籍有什么用呢?
你处世应该像凤鸟一样高洁,但回到家乡,你并不只为享受鲈鱼这种美味的食物吧?
你的故园的泉水石头应该都是好好的,就像那个青山上月光下的锄头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充满了对友人李本存未来旅途的祝福和期待。通过对李本存即将离京返回故乡的行为的描述,诗歌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心。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反问,诗歌深化了对友人品德与才能的赞美。

首联“献赋论兵计已疏,扁舟归去意何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惋惜和对友人能力的认可。诗人认为友人虽然有过一些政治上的行动或言论(献赋论兵),但他选择了一条更为低调和务实的道路——归隐,对此诗人感到既惊讶又欣慰。

颔联“岂无医国三年艾,空读传家万卷书”进一步探讨了友人的抉择。在这里,诗人指出,尽管有人提出许多治国的策略和方案(三年艾),但这些建议可能并无法被采纳(空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智慧与能力的钦佩,同时也隐含了对友人未来道路的不确定感。

颈联“处世固当同凤鸟,还乡端不为鲈鱼”则是对友人品质的肯定与期望。诗人希望李本存能够在社会上发挥其高洁的品德,如同传说中的凤凰;而在回到家乡后,也不要忘记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就如同不要忘了品尝家乡的美食。

尾联“故园泉石应无恙,依旧青山带月锄”是对友人未来的祝愿。诗人期望李本存的故土仍然美好如初,而他也能像那勤劳的农夫一样,继续在家乡的建设中发挥作用。整首诗以送别为题,情感真挚而深刻,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展示了他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