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遇雨

骤雨昼氤氲,空天望不分。
暗山唯觉电,穷海但生云。
涉涧猜行潦,缘崖畏宿氛。
夜来江月霁,棹唱此中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行遇雨》是唐代诗人孙逖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孙逖,字景初,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气息的诗作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语言简练明快,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
  1. 诗歌原文
  • 骤雨昼氤氲,空天望不分。暗山唯觉电,穷海但生云。涉涧猜行潦,缘崖畏宿氛。夜来江月霁,棹唱此中闻。
  1. 诗歌翻译
  • 大雨在白天弥漫,天空显得模糊不清。黑暗的山只感觉到闪电,辽阔的海洋只看到云雾。涉过小溪猜测水流,沿悬崖害怕夜晚的阴霾。夜晚来临,江面月光明媚,歌声在水中传来。
  1. 诗歌赏析
  • 首联“骤雨昼氤氲,空天望不分。”描绘了大雨如注的景象,以及由于暴雨造成的天色昏暗,视线模糊。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壮阔,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和困扰。
  • 颔联“暗山唯觉电,穷海但生云。”则进一步描绘了风雨交加中的山和海,突出了一种荒凉和孤寂的氛围。这里的“电”和“云”,不仅仅是物理现象的描述,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 颈联“涉涧猜行潦,缘崖畏宿氛。”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暴雨中的艰难行走,以及对夜晚未知的恐惧。这些细节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 尾联“夜来江月霁,棹唱此中闻。”以月亮的升起作为转折,预示着风雨之后的新希望。这一转变不仅为诗歌带来一种解脱和宁静的感觉,也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和乐观。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孙逖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意象丰富:诗中的“电”、“云”、“江月”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历史背景
  • 《山行遇雨》的创作背景,据考证是在唐宪宗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和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逖这样的诗人得以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1. 文化意义
  • 《山行遇雨》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山行遇雨》是唐代诗人孙逖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风采,还能深入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