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中秋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介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等。他的诗、词、文皆有卓越成就,尤其擅长以豪放派风格写就诗词作品。其词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创作背景:此词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节所写,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任职。他在这一天与弟弟苏辙因七年未见而产生了深切的情感联系,遂借此中秋佳节之机,抒发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及对人间美好的热爱之情。
  3. 词作原文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艺术特色
  • 主题明确:全词紧扣中秋节赏月这一主题,通过月亮寄托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 意象丰富:词中运用了“砧声”、“秋风”、“蟋蟀”等传统意象,营造出一种深秋的意境,同时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挂念。
  • 情感真挚:苏轼在词中流露出的是对亲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1. 文化影响:此词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苏轼思想情感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精神。此外,苏轼的诗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与欣赏,不仅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情感,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注解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元好问《短日》: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金瓯(ōu):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欹(qī):斜倚着,斜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