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山如簇,中流锁翠微。
风帆逆水上,江鹤背人飞。
野庙青枫树,人家白板扉。
严陵台下过,不敢浣尘衣。
桐庐道中
相关推荐
诗句:两岸山如簇,中流锁翠微。 译文:两岸的山如同聚集在一起,中间流淌着清澈的水流。 注释:“两岸山如簇”中的“簇”表示聚集、密集的意思;“中流锁翠微”中的“翠微”指绿色的山色,形容水中的山色清晰可见。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桐庐道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如“两岸山如簇”中的绿色,“中流锁翠微”中的绿色
【注释】 桐庐:县名。在浙江西北部。道中:旅途中,指从杭州到江西的一段水路。 肩舆:轿子。坐睡:坐着睡着了。茶力短:指茶力不振,不能提神醒脑。 野堠(hòu):旧时设在山间或路口的一种标志物。无文:没有字迹。山路长:指山路遥远。 鸦鹊(què):喜鹊。声欢:鸟叫声欢快。人不会:人听不懂鸟鸣声。 枇杷(pí bā ):枇杷树。一树十分黄:指树上的枇杷挂满了果实,颜色是黄色。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任杭州通判时,自钱塘江乘船经过桐庐,看到两岸山色如画,有感于怀而作的。 首句“钱塘江上到桐庐”,点明地点;二句写沿途所见之景,以“溪山”总提,“不及”二字,表明作者认为钱塘江上游的山水远胜于桐庐山水,这是第一层意思。三、四两句,从另一角度来写沿途所见之景,即由近及远,由实至虚,进一步突出钱塘江上游景色之美。五、六句,紧承前意,再写沿途所见之景。这两句中
桐庐道中 历经山水郡,行行襟抱清。 两崖束沧江,扁舟此宵征。 卧闻滩声壮,起见渚烟横。 西风林木净,落日沙水明。 高旻众星出,东岭素月生。 舟子棹歌发,含词感人情。 人情苦不远,东山有遗声。 岂不怀燕居,简书趣期程。 优游恐不免,驱驰竟何成。 我生悠悠者,何日遂归耕。 【注释】 1.历历:清晰可见。郡: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名。襟抱:胸怀。2.沧江:指钱塘江。3.扁舟:小船,这里泛指航船。4.卧闻
这首诗描绘了桐庐道中的美丽景色和自然之美。以下是逐句的释义: 扬舲江上喜初晴 - 扬舲:指的是扬帆,也就是扬起船帆,准备航行。江上:指的是江面上。初晴:指天刚放晴的时候。这里表达了作者看到阳光明媚的天气,心中的喜悦之情。 两岸山光夹镜明 - 两岸:指的是江的两边,也就是左右两侧。山光:指的是山景。夹镜明:形容阳光照在水面上,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明亮的光线,使水面呈现出一片明亮的景象
这首诗是诗人在桐庐道中即景抒情之作。全诗以“迷”字领起,用“山樱落尽见鼯啼”来表现烟岚迷径、日暮途穷的意境;“林藏宿雨诸溪长,峡束长江万木低”,则描绘了山间雨后的景色;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逐句解读: - 首联:“日暮烟岚路欲迷,山樱落尽见鼯啼。” - “日暮烟岚”指的是日落时周围的烟雾缭绕的景象,增添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
【注释】 诸山:指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玉泉、九曜、天竺诸山。 夹水:山峦重重叠叠,像两排人一样把江流紧紧夹住。 扁舟:单薄小船。 汗雨:汗水淋湿了雨滴。 槠(zhu )叶:一种树名。 秋:指初秋。 浦:水边。 桐江:浙江桐庐以下至建德的一段江段,又称富春江。 黯:昏暗。 象:指石峰之形似石笋。 旱气横天:天气干燥,云气低悬。 丹荔:荔枝的一种,色红味甜。 子陵庙:东汉初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桐庐道中”的赏析,然后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概括。此题要求赏析诗句,注意从意象、炼字、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句:“细路循溪转”,写诗人沿着小溪前行,一路行走在幽静的小路上。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细路指小路,溪水潺潺,诗人沿着溪水行走,一路欣赏着周围的自然景色
诗句:三日钱塘路,春游逐钓䑳。 译文:三日行走在钱塘路上,春游时去钓鱼。 注释:三日——三天。钱塘路——古称江南大道,是杭州的一条主要道路。春游——春天出游。逐钓䑳——追逐着垂钓的乐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日里沿着钱塘路进行游玩的情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通过对钓鱼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
【注释】 桐庐:今属浙江省。 空山:高深的山林。渺:无边无际的样子。 眇:远望不分明貌。 信宿:连住宿两夜。 兴:兴致。赊:迟滞。 作客(zuò kè):寄居他乡的人。 有诗:写诗。 兰舟:装饰华丽的船。 湘水:湖南的湘江,这里指代洞庭湖,因屈原曾在这里投江自尽。 钓渚:钓鱼的小洲。 蒹葭(jiān jiā):一种植物,也用作比喻。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桐庐道中所作。首联写诗人在高高的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