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如浮云,可玩不可有。
三年刻一叶,未就骨已朽。
和孙伟卿杂言十章
相关推荐
万事如浮云,可玩不可有。 三年刻一叶,未就骨已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饱食后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人生如浮云、岁月如逝等意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度思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和孙伟卿杂言十章(宋·陈傅良) 可怜负薪子,误有廊庙志。出门欲何之,马拙车未试。 注释: 可怜:值得怜悯 负薪:背负柴火,形容生活艰辛 廊庙:指朝廷或官府 志:抱负 译文: 我是一位背负着柴火的苦力,却怀揣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每天早晨,我走出家门,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我却发现自己的处境如此艰难,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都没有。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
注释: 1. 一饭腹果然:意思是说,即使是一顿饭也能填饱肚子。 2. 身外百不须:意思是说,身外的钱财、地位等都不需要。 3. 深知饥方朔:指的是汉代的东方朔。 4. 不似饱侏儒:形容自己虽然饱食,但是精神饱满,不同于那些只知道吃喝的庸俗之辈。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看法。他认为,只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身外的财富和地位都不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他深知东方朔的才华和精神风貌
注释: 堕落生死间:在生死之间堕落。 大患为有身:最大的祸患是拥有身体。 老子识未破:指老子的道未被理解透彻。 天地岂不仁:天地难道不是仁慈的吗?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生死、仁义和道德的理解与思考的诗。诗人通过对生死、仁义的思考,表达出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道德的追求。他认为,生死之间最大的问题是拥有身体,而最大的祸患也是拥有身体。因此,他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道德
注释:在幽静的居所中,我悟出了前人的疲惫,寡欲才能身体健康。 筮(shì)之何祥,厥繇(yáo)无水困。 译文:通过占卜,我得知了这是什么意思,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遇到困境。 赏析: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一种思想,即人只有减少欲望,才会得到身心的健康。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占卜等迷信活动的质疑态度,认为这些并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
注释: 1. 有书但插架,有门亦常关。 2. 是非天下争,而我土石顽。 3. 我生之岁不逢圣,及此横流未可攀。 4.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5.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两句“有书但插架,有门亦常关”,意思是说,即使有书也只把它放在书架上,有门也常常关闭
和孙伟卿杂言十章 明月心绪,酒伴人生 1. 诗句释义 - 好酒来谁家: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酒的渴望,询问何处能购得佳酿。 - 明月得我心:诗人借指月色之美,表达了内心情感的共鸣与寄托。 - 把酒弄明月:诗人在月光下举杯畅饮,享受美好时光。 - 醉卧盗不侵:描绘出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 译文注释 - 注释:本诗为宋代诗人陈傅良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 - 译文
注释: 厄困的困境,最终又有什么可怪呢? 富贵的荣华,到底谁能够享受? 辛勤耕耘的人啊,妻子儿女敬仰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在贫困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首句“阨穷果何尤”,意思是说,面对困苦和艰难,我们不应该抱怨或自怨自艾,而应该像对待平常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它。接着第二句“利达竟谁在”,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他们真的值得尊敬吗
注释:有人劝我读孙子兵法,但我担心自己会落入尘世。 儿子拿来纸笔,每年写一次序,又一年又一年。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诗。诗的前两句,说自己受朋友之劝而读《孙子》之书,但担心自己被卷入世俗中而不能自拔。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薄与清高,也表现了他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理想。后两句则写自己与儿子一起读书作序,年复一年,岁数不断增加。这不仅表明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注释】 ①杂言:指《杂言诗》。孙伟卿:作者友人。杂言诗:一种七言绝句的诗体,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相对称。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尽:全,都。乡曲:故乡。③田租了王官:田地上的税赋由朝廷收取。了:同“络”,征收的意思。④大海枯:大海干涸,比喻世事变迁,朝代更替。⑤不改古井寒:不改变古人留下的井台依然寒冷。⑥寒:冷。⑦赏析:此诗是作者友人孙伟卿寄赠的《杂言诗》,诗中通过写诗人对世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