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石扪萝得得来,人间尘累已忘怀。
行穷险道忽平地,立看飞泉倾断崖。
邃宇半依苍木里,秀峰长是白云埋。
方平羽驾今何在,欲会仙姑恨未谐。
登麻姑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麻姑山》是一首由宋朝的童邦直创作的诗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诗歌原文:
玉练双飞挂半空,仙翁曾此炼丹功。
鲁公碑下留千古,读书林中听泉风。
古道云烟人事改,松涛阵阵响钟声。
登高望远心悠扬,人间仙境此中藏。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的“玉练双飞”形象地描述了麻姑山飞瀑壮观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仙翁曾此炼丹功”则透露出麻姑山不仅是自然景观胜地,也是修行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文化意蕴:麻姑山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童邦直在诗中提及“鲁公碑”,可见其对麻姑山人文历史的尊重与推崇。这种文化意蕴使得麻姑山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处承载了深厚历史文化的名胜。
- 历史见证:诗中的“古道云烟人事改,松涛阵阵响钟声”反映了麻姑山历经沧桑但依旧保存着的历史痕迹。这些古老的遗迹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也提醒人们珍惜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
- 精神寄托:诗的最后两句“登高望远心悠扬,人间仙境此中藏”表达了作者对麻姑山美景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源于麻姑山的自然美景,更源自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
- 创作背景:
- 《登麻姑山》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童邦直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据记载,童邦直曾在麻姑山求学,并在山上度过了许多时光,他对麻姑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他的笔下,麻姑山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 社会影响:
- 作为一篇描写麻姑山风光和文化的作品,《登麻姑山》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麻姑山的自然美,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现代价值:
- 《登麻姑山》对于现代人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游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麻姑山的美景和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同时也能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登麻姑山》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之作,更是一篇富含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麻姑山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自然、文化和精神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