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
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
游龙门诗十二首宝应寺
介绍
《游龙门诗十二首 宝应寺》是韩维的作品。
宋代诗人,他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宝应寺的幽静与深远。在阅读和理解这样的文学作品时,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哲理思考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 宝应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林峦若有路:林峦,指山林和山峦。若,仿佛、好像。 钟磬时出谷:钟磬,佛教法器,常用于佛事活动。时,时常,常常。出谷,指从山谷中传出。 凿石排僧龛:凿石,用工具挖掘石头。排,排列。僧龛,指僧人的墓穴或修行处。 研金画佛屋:研,研磨、打磨。金,指黄金。画,绘画。佛屋,指供奉佛像的房屋。 日没上方夕:日没,指太阳落山。上方,指高处。夕,傍晚时分。 明灯满云木
【注释】 宝应寺:在河南洛阳市。 肖象:指塑像。 翼世:传布四方。 一奠:献上酒食祭品。 清风肃然至:清风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赏析】 这是一首游宝应寺的诗。《全唐风雅》收这首诗时题为“游龙门”,题下自注云:“宝应寺也。”“宝应寺”在河南洛阳市。这首诗是诗人游宝应寺时的即兴之作。 开头两句写宝应寺的庄严雄伟:远人乘化往,生死不为累。意思是说:游人乘着仙气飞逝而去,生死都不放在眼里
【注释】游龙门:诗人游览龙门,即指龙门石窟。宝应寺:在洛阳市北郊,因寺内藏有佛祖舍利(释迦牟尼佛的遗骨),为佛教圣地之一。 【赏析一】首联两句写登临远望之状。“萦回”是曲折环绕的意思;而“陟云根”则表明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崖,极尽仰望之能事。 颔联写山石峻峭。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只见河水倾泻而下,冲刷着河床,形成一片片险滩,而两侧峭壁如断,使人觉得十分险恶。 颈联以豁然开朗作结
这首诗是宝应寺的一首诗。 【注释】: 1. 贪奇忘我劳,上上不复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贪婪地想要看尽世间的奇景,以至于忘记了自己。 2. 穷游尽人迹,却立看佛顶:意思是说,我已经走到了尽头,只能看到佛顶,也就是佛教的象征。 3. 日暮不忘归,青山满烟景:意思是说我在日落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回家,而山中充满了烟雾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不断地探索
【注释】 游龙门:指游赏龙门石窟。龙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阙,有东、西两处石窟。 宝应寺:在龙门石窟附近。 谷转路犹邈(mò):山路弯曲曲折,很远。邈,远。邈:遥远。 斗起造双阁:即指在峡谷中建造两座塔楼。斗:北斗星;起:高耸;二句意为北斗星高高升起,塔楼也高耸入云。 一践清凉境:踏进清凉的世界。清:凉爽;凉:凉爽。 始知人世浊:才知道人间的污浊。始:才。浊:肮脏,不干净。 【赏析】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 - 注释:“香”,在此处可能指寺庙中香烟缭绕的景象;“端”,这里指寺庙的正门或者核心区域。 - 译文:阳光照耀着寺庙的正门,微风吹拂着石门之下。 - 赏析: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阳光和微风共同营造的宁静祥和的场景。 2. 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 注释:“精诚”表示至诚至专的心意或愿望;“嘉况”意为美好的状况或情形。 - 译文:怀着至诚之心祈祷
``` 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兹亭多么高耸,俯瞰伊水和洛水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 昔日是定都之地,有绝美的观景阁 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姬公是否还在?他的气魄依然如此宏伟 注释: 1. 兹亭:这座亭子或建筑。 2.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 3. 下瞰伊与洛:俯瞰伊水和洛水。 4. 惟昔定鼎地:昔日是定都之地。 5. 绝云飞观阁:有绝美的观景阁。 6. 姬公
【注释】宝应寺:位于今江苏扬州,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尘土中塑像一被拂去。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寺庙的门紧闭,僧人未归,燕子在屋檐下飞舞。 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高僧无法见到,只能看到石塔矗立在寒风中。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游宝应寺时所作,通过对寺庙和僧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首句点明了寺庙的地点和环境;第二句描绘了僧人不在的场景;第三句通过描写燕子飞舞
这首诗的译文是: 攀登山路有好几张石阶,在寺庙中坐上一会儿。 龙门已去只留下旧岩,崖壁崩塌露出一块石头。 看不到山中的僧人了,只有鸟儿啼声和山林。 赏析: 这首《游龙门诗十二首宝应寺》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第一句“陟径凡几盘”,诗人登上山路,经过了好几处曲折,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登山的艰辛和艰难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同时要注意分析诗歌的情感、写作手法等。 首联:伊人已不见,溪水如线流。此句化用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的意境,写出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伊人离去后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颔联:淳风揖老僧,清阴坐春院。此句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诗句: 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 译文: 我从南方的山岭走来,驾着马向下云中的道路前进。 注释: 从:从某处开始。 南岭:指南方的高山。 引辔:拉着缰绳。 下云木:向云雾缭绕的山中走去。 赏析: 诗人韩维以“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开篇,描绘了他踏上旅途的场景。这里的“南岭”指的是他的起点,而“云木”则暗示了旅途中的高远和未知。这句诗不仅设置了背景,也表达了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冒险的期待和兴奋
诗句原文: 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译文: 山林的山峰似乎没有道路可走,而每当钟声和磬声响起,便如从山谷中传来。 注释: - 《游龙门诗十二首宝应寺》是宋朝诗人韩维的诗作。 - “林峦”指的是山峦、树木等自然景观; - “若无路”形容山林的幽深和隐秘,好像找不到通往的道路; - “钟磬”是古代寺庙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此处借指寺庙中的钟声和磬声; - “出谷”指声音从山谷中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