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月台

渺渺凉风起,木犀相次开。
举家空自住,过客有谁来。
已是冰溪棹,更寻禅月台。
郁乎湖海气,鸥鸟莫惊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月台》是宋代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古诗,其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山路难嫌脚力登,尽高高处又凭陵。岂无道院烧仙药,定有僧龛供佛灯。一任荐绅多习熟,都缘书册易因仍。屋头巷尾谁连壁,凉冷秋来老莫胜。

  2.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山路的艰难和景色的高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境界。诗人用“山路难嫌脚力登”来比喻人生中的种种挑战与困苦,强调了克服困难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以“尽高高处又凭陵”来形容攀登的过程,既显示了山的高大峻峭,也暗示了人们面对困难时需要的勇气与决心。

  3. 哲理思考: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静与超脱,不被世俗所累。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4. 文化内涵: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道院烧仙药”和“僧龛供佛灯”不仅描绘了宗教场所的景象,也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禅月台》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古诗,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