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清知野逸,禅月有高台。
自是登山去,谁非入寺来。
孤花明密叶,落絮起荒苔。
香篆茶瓯久,昏钟我未回。

【注释】

  1. 禅月台:位于庐山五老峰下,相传是晋代高僧慧远所建,因有慧远“禅居”之称。此诗为登临所见之景。
  2. 野逸:自然超脱之意。
  3. 禅月:即月光。高台:指山间高处的台子。
  4. 自是:自然是。登:登山。
  5. 谁非:难道不是。入寺:进入寺庙。
  6. 孤花明密叶:只有一株梅花在密密匝匝的叶子中间显得特别娇艳明亮。
  7. 落絮:飘落的柳絮。起荒苔:落在了长满杂草的土地上。
  8. 香篆茶瓯久:香气缭绕的香烟,陪伴着茶水已经很长时间。
  9. 昏钟:傍晚时分的钟声。
  10. 我未回:我还没有回来。

【译文】
僧人清心知山林野逸,山顶上的禅月台上,自然高峻而宁静。
自然是登上山去,哪能不进寺庙来?
唯有那一株孤独的红花,在密密匝匝的叶子中间格外娇艳明亮,
飘落的柳絮落在了长满杂草的土地上,一片萧瑟荒凉。
香气袅袅的香烟伴随茶水,已陪伴我们很久,
黄昏的钟声响起时,我还没有回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庐山五老峰下的禅月台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首句“僧清知野逸”,描绘了一位高僧的清雅脱俗,他远离尘世喧嚣,隐居于山林之中,与世无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二句“禅月有高台”,则是说在这高台之上,可以看到月光洒满大地,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这里的“禅月”,既是对月光的赞美,也寓意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第三句“自是登山去,谁非入寺来。”,表达了诗人对登山和入寺这两种生活方式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有些人会选择登山,体验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有些人则会选择入寺,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第四句“孤花明密叶,落絮起荒苔。”,通过描绘花朵、落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画面。这里的“孤花”、“落絮”、“荒苔”都是诗人精心选取的意象,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内涵。孤花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落絮代表着离别与哀愁,荒苔则暗示着岁月的痕迹与沧桑。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悲欢离合与无常变化。

最后两句“香篆茶瓯久,昏钟我未回。”,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生活的向往与感悟。这里的“香篆茶瓯”指的是佛教中常用的供品,而“昏钟”则是指佛教中的晨钟暮鼓。诗人在这里以香篆茶瓯相伴的时间之长,以及昏钟之声未停之久,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生活的深深敬仰与向往。他认为,这种生活虽然艰辛困苦,但却能够帮助人们洗净心中的杂念,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禅月台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生活的向往与感悟。整首诗既富有哲理内涵又充满诗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