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渌净中,微吟作云雨。
幽人建德居,知是清风主。
题李公麟山庄图
介绍
《题李公麟山庄图》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篇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李公麟的山水画,赞美了李公麟的艺术成就和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诗中写道:“李君画山真绝代,清峰秀岭入胸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李公麟画技的高度称赞,认为他的画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接着,诗人又写道:“笔底有神能出力,意中无物不飞仙。”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李公麟画作的独特之处,他的作品既有力量感又有灵动感,仿佛真的飞向了仙境。
诗人总结道:“此间谁得似公者,应是天边十二楼。”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李公麟绘画才能的敬佩之情,认为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完美地表达出大自然的美。同时,这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才华与李公麟相比还有所不及的意思。
相关推荐
【注释】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人物。山庄:指李公麟的山庄图。 【赏析】此诗是一首题画词。作者通过题画,抒发了对幽人建德居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首句写龙眠江水清澈碧绿,为山庄图作背景;第二句点明山庄图的内容,即诗人吟诗作画;第三句说山庄的主人是清风之主,意谓主人高雅清雅,与世无争。全词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是宋词中的佳作
此心初无住,每与物皆禅。 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 注释: 1. 此心初无住:此心,指诗人的心境或思想。此心初无住,表示诗人的思想或心境没有固定的居所,可以随着外物的变迁而变化。 2. 每与物皆禅:与物皆禅,表示诗人将万物都看作是禅宗中的“物”,认为万物都是禅宗的一种体现。这里的“禅宗”指的是禅宗哲学,是一种追求心灵解脱和平静的哲学。 3. 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如何一丸墨
【注】题:为……作画。 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佛的口像大波浪翻滚一样,一开始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中心点。 画中正定看,于何是佛性? 在画中的正定之景看去,究竟什么是佛性呢? 赏析: “画中正定”即指画中的正中一点,即画面的中心。 诗的开头用比喻手法,以大浪比喻佛的口,以浪花比喻佛的口的周围,形象地描绘出佛的口的动态,并突出表现了佛的口的特点——没有确定中心点(即正定)。 颔联“画中正定看
注释: 1. 清溪便种稻,秋晚连云熟。:在清澈的溪流旁种植的稻谷,到了秋天晚上,与天空相接。 2. 不待见新舂,西风芗自足:不需要等到新舂的时节,就已经有了满足的味道了。 译文: 在清澈的溪流旁种植的稻谷,到了秋天晚上,与天空相接。 不需要等到新舂的时节,就已经有了满足的味道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丰收情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清幽宁静的田园风光图,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题李公麟山庄图】 山开稍有路,水放亦成川。 游人得所息,真意方澹然。 注释: 题:题诗于画上。李公麟:宋代画家,擅画人物,尤工墨竹。山庄:指山水风景幽美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咏怀的五律。诗人在欣赏了李公麟的《山庄图》后,写下了这首七绝来赞美画中的景色和画中人的心境。 首句“山开稍有路”,描绘出了一幅开阔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观察,发现即使是在这样开阔的山林之中,也能找到一条通向深处的道路
【注释】 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 少丽:华丽,多姿多彩。 牵茅:用茅草盖的房屋,简陋。 净屋:干净的屋子。 此间:此处。 幽人:隐士。 新沐:刚洗过头,比喻刚刚从尘世中脱身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画面上描绘出一位山居的隐士李公麟。李公麟是位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佳,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解析】 题李公麟山庄图: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第一句“泉流逢石缺”,是描写泉水遇到岩石的裂缝,从石缝中穿流而下的情景。第二句“脉散成宝网”,是说山体上有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穴,这些洞穴如同一张张巨大的蜘蛛网,布满了整座山体。第三句“水作璎珞看”,这里指山上的泉水像串着珍珠的项链一样,美丽动人。第四句“山是如来想”,这一句是写山的形状,好像佛祖坐在莲花上的形象,非常形象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句,结合注释,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等进行具体分析。 首句“石室空无主”,写山中石室无人居住,空旷寂静。“石室”二字点明了此诗描写的是一个山庄。“空无主”,既写出了山庄的荒凉,又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浮云自去来”,浮云无心,飘荡而去。用“自”字,表现了浮云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状态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题李公麟山庄图 - 这句描述了诗人为某位名叫李公麟的人所画的《山庄图》作诗。题词通常包含作者对画作的赞美或者寄托的情感。 2. 世道自破碎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看法。在这里,“破碎”意味着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定,暗示了一个动荡的时代。 3. 全理未尝违 - 尽管世事如此,但诗人认为在某种道理或原则面前,他并没有违背
注释: 共恨春不长,逡巡就摇落。 一见洞中天,真知世间恶。 译文: 我们都怨恨春天不持久,转眼间就凋零了。 一旦见到洞中透出的光明,才知道世上的黑暗。 赏析: 此诗是李公麟《山庄图》题咏之作,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悟和批评。首句“共恨春不长”,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第二句“逡巡就摇落”,描绘了春天到来后的景象,万物开始生长,但很快便迎来了凋零的季节。第三句“一见洞中天”
注释:石门(山名)的太阳从早晨直到晚上都不落下,潭水像镜子一样映照着明月。细细的溪风轻轻吹过,我们互相看着对方,认出了彼此的心意。 赏析:诗中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山水画面。首句“石门日不下”,以石门为背景,写出了太阳在石门上不肯下来的情景,表现出了山的雄伟和高大;次句“潭镜月长临”,写出了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潭水中,与潭水形成一幅静谧的画面;第三句“细细溪风渡”,写出了细风吹过溪水
【注释】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他工画人物、马、鞍驼、牛、犬、猫等,尤以画竹著名。《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168件,现存《五马图》《六骥图》《驯象图》《鹤群图》《牛群图》《牧放图》《驴骡图》等72件,其中《五马图》为摹本。 山庄图:指李公麟的《山庄图》。 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堕。 岩上鲜花不可攀取,飞花已飘落很久。 忽下幽人前,知子观空坐。 忽然降临于隐逸之士面前
注释:层层的山崖下飞泉奔流,轻轻的微风吹拂着乔木枝叶。坐在这山庄中,使谷中的人们都能弹琴修习乐器。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李公麟以“飞泉落崖、微风泛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幽雅静的山庄图。第一句写山庄外的环境,第二句写山庄内的景象,第三句则写出了庄主好客,能使人忘却尘世烦忧。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富有诗意
【注释】 题:题词,题写。李公麟:字伯时,北宋画家,善画人物、山水。山庄图:指李公麟的《山庄图》。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李公麟所画的山庄图。诗中“修尾”二字形容白龙尾巴长,像挂在石壁上。接着写幽人想下看,但下雨时雨点像雹子一样打在山崖上,晴了又射到山崖上。整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李公麟的《山庄图》画面,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注释: 倚靠着山崖开辟出一片翠绿的屏风,面对着清潭安置了一块苔藓石。 有什么东西独自存在却没有人能发现,您的内心是否达到了那种境界?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的是一幅山水画面。 第一句“倚崖开翠屏”,写诗人依傍着高崖,推开了一道碧绿色的屏风。这里的“翠屏”是诗人想象中的自然美景,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二句“临潭置苔石”,写诗人站在潭边,摆放着一块苔藓石头。这里的“潭”和“苔石”都是实景
诗句赏析:未见垂云沜,其如归兴何。路穷双足热,为我洗磐陀。 1. 诗人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与他的兄长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辙的诗歌、散文皆有成就,尤以五言古诗和七律见长。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富有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2. 诗词原文: 未见垂云沜, 其如归兴何。 路穷双足热, 为我洗磐陀。 3.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苍壁立精铁”,苍壁:青翠的山壁。精铁:锋利而坚贞的宝剑。指李公麟《山庄图》。“县泉”:瀑布。“已久”:长久以来。“指与未来人”:《庄子·外篇·秋水》载:“吾犹守而告之也。”意谓:此画可传之不朽,后之人将有所继承。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李公麟《山庄图》上题写的一首七绝。诗中赞美了李公麟的画作,并以此勉励后来者。全诗以赞颂为主
诗句:溪深龟鱼骄,石瘦椿楠劲。 译文:溪水深处,鱼儿嬉戏;山石瘦弱,椿木挺直。 注释:溪深:溪流深处。龟鱼:指溪中的鱼类。骄:形容词,表示生动活泼的样子。石瘦:形容山石瘦削。椿楠:椿树和楠木,常用于比喻坚强不屈的品格。 赏析: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画面。诗人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形象化的手法,将溪水中游动的鱼、山石以及树木的特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1) “置马步岩间”,点明时间、地点,是李公麟在山庄图上的写照,也是全诗的线索. (2) “岩前得平地”,写山中之平地,表现李公麟的清高品格; (3)“肴蔬取行箧,粗饱有遗味”一句写出了李公麟的俭朴,也表现他的淡泊名利,不求荣达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境界. 【答案】 ①“置马步岩间,岩前得平地”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注释】 团团:指山峦重叠的样子。 宝华:指山。 荫:树木遮盖。 重:多,层层。 归来:回到故乡,喻指归隐山林。 商鼎:指商代的青铜鼎。这里指煮食用的锅。 鬻:卖。溪边:指小河或溪流旁边。绿:指竹叶青翠。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李公麟是北宋画家,善画人物、山水。《山庄图》应是一幅表现隐居生活情趣的山水画。全诗描绘了一幅山居生活的图景,表现了画家在山居生活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