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堂宇深,湖北林亭远。
不作过湖桥,两处那相见。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介绍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时期,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撰写。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是苏洵之子,与兄长苏轼并称“三苏”。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简洁明快的风格,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
诗句原文: 湖南堂宇深,湖北林亭远。 不作过湖桥,两处那相见。 注释解释: 1. 湖南堂宇深:指的是湖南的宗庙或官署等建筑宏伟、深邃。 2. 湖北林亭远:指湖北的园林亭台布局遥远、开阔。 3. 不作过湖桥:表示不去通过那座横跨湖泊的桥。 4. 两处那相见:表示在两个地方无法相见。 翻译结果: 湖南的宗庙或官署宏伟而深远,湖北的园林亭台布局辽阔而远离。我选择不经过那座跨越湖泊的桥
湖里种荷花,湖边种杨柳。 何处渡桥人,问是人间否。 注释:在湖中种植了荷花,湖畔种植了杨柳。在哪里可以渡过桥梁的人,询问是否是人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园亭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荷花、杨柳等自然元素与湖桥相联系,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美好向往,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园亭之中,感受到那份宁静和美好
【注释】 绿竹:青翠的竹子。清渠:指清澈的水流,也指小溪。使君:这里指文与可,即苏轼的朋友文同,曾任州官,所以称他为“使君”。遗癖:指遗留下来的爱好。苦要读文书:苦于案牍劳形,不能像文同那样欣赏山水。 【译文】 青青翠竹覆盖着小溪,日日都让尘心变得疏淡。 友人留下的爱好在我这里依然存在,但苦于案牍劳形,不能像文同那样欣赏山水。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友人文与可遗存爱好的感怀之作
``` 水深冰亦厚,滉荡铺寒玉。 好在水中鱼,何愁池上鹜。 诗句释义 1. “水深冰亦厚”:描述湖水之深,足以与厚重的冰层相媲美。暗示了湖水的寒冷与清澈。 2. “滉荡铺寒玉”:形容水面如玉般明亮且寒冷。这里的“滉荡”和“寒玉”增强了景象的美丽与冷艳。 3. “好在水中鱼”:表达对水中游鱼的喜爱,可能因为其灵动或美丽的身姿。 4. “何愁池上鹜”:表达了作者对于池塘上的野鸭(鹜鸟)的态度
“空陂放修竹,肃肃复冥冥。”注释:在这宽广的空地上,竹子被随意地摆放着。它们静静地生长着,发出沙沙的声音。赏析:诗中描绘了湖边宽阔的空地上,竹子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它们静默无声,却有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与宁静的氛围。 “莫除坞外笋,从使入园生。”注释:不要除去山谷外的嫩笋,让它们进入花园里生长。赏析: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他认为,无论是山谷外的野笋还是园中的花朵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译文注释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通过描绘湖桥的美景及其周围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赞美。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释义、翻译及赏析: 1. 离披寒露下 - 离披:形容树叶稀疏,不密集。 - 寒露: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植物开始枯萎。 - 描述:树叶在秋日的寒露中逐渐稀疏,展现出一种凋零的美。 2. 萧索微风触 - 萧索:形容萧条冷落的氛围。
风高莲欲衰,霜重蓼初发。 会使此池中,秋芳未尝歇。 注释: - 风高:风大。 - 莲欲衰:莲花即将凋谢。 - 蓼初发:蓼花刚刚开放。 - 使:让。 - 此:这。 - 池:水池,池塘。 - 芳:芳香。 - 未尝歇:未曾停歇,从未停止过。 赏析: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是一首宋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首句“风高莲欲衰”描绘了莲花在大风中摇曳的景象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云涌泉涌翻水动,凭栏远望悠悠情。 注释: - 如泉水般涌动的云彩,它们翻滚、流淌,如同翻卷的水波。 - “百变”指的是变化无常,而“一凭栏”则指站在栏杆上。 - 这些变化万千的景象,让人不禁驻足欣赏,思绪飘渺,难以言说。 赏析: 此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云层变幻无常、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按照要求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第一句:“台高天汉近” - 关键词:台、天汉、近 - 注释:台指的是园林中的一座亭台,天汉指的是银河,近表示接近的意思。 - 赏析:此句通过描绘园林的台高而靠近天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远宁静的氛围。 2. 第二句:“匹练挂林端” - 关键词:匹练、林端 - 注释:匹练是指细长的布匹
夜色何苍苍,月明久未上。 不上倚城台,无奈东南嶂。 注释:湖桥夜景多么苍茫,月亮明亮却久久不升。不能登上倚靠城台,只望着东南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湖桥景色,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中运用了“夜色何苍苍”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广阔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辽阔。同时,“月明久未上”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让人不禁产生对未知的遐想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动静唯所遇,仁智亦偶然。 谁见二物外,犹有天地全。 【解析】 这首诗出自宋代苏辙之手,名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湖桥》。在这首诗中,苏辙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宁静和和谐之美的独特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第一句“动静惟所遇”: - “静”与“动”是自然界中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随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
【注】和文与可:苏轼好友、诗人秦观。洋州(今陕西洋县):北宋地名。 译文:泉水流经草木,使得草木更加茂盛;泉水离开后,池塘满溢。曲折地流向庭院,清冽地洗涤早晨的盥洗。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自然的美好与和谐。首先描述了泉水滋润着草木,使得草木生长得更加茂盛,然后提到泉水离开后,池塘满溢,最后提到泉水的曲折流向庭院,清冽的泉水洗涤早晨的盥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欣赏自然之美的心情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出自宋代苏辙的《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湖桥》。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感受,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隐居亦非难,欲少求易遂。”首句直接点题,表达了隐居生活的不易,以及诗人追求简单生活的愿望。这里的“隐居”并非逃避世俗,而是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自在。苏辙在这里强调了简单生活的重要性,即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有意未成归,聊就茅檐试
【注释】 林:竹林。高日气薄:太阳光线斜射下来,竹影婆娑,阳光不能直接射到竹子上,所以显得光亮度弱。寂历:寂静冷落。鸣禽:鸟叫声。起:出现。 【赏析】 这首诗写在园亭观赏湖桥,所见景色,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次句写湖桥的景色,突出了“清”字;三、四句描写了周围环境,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清新优美
``` 处世欲无言,事至或未可。 唯有此亭空,宴坐聊从我。 注释: - 处世欲无言:处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希望不要多说话。 - 事至或未可:事情到了这里或许不可行。 - 此亭空:这里的亭子很空旷。 - 宴坐聊从我:在这里宴饮闲坐,随心所欲地度过时光。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身处一个空荡荡的亭子中,没有世俗的纷扰和嘈杂,只有他一人,可以自由地享受这份宁静。通过这种对比
```plain 重露覆千花,繁香凝畦圃。 不忍日将晞,散逐微风去。 注释与赏析: 1. “重露” - 指清晨的露水覆盖在花朵上,象征着清晨的美丽和清新。 2. “覆千花” - 形容露水之多,仿佛有千朵花被露水覆盖。 3. “繁香” - 形容花朵的香气浓郁,与露水的清新形成对比。 4. “凝畦圃” - 形容露水使土地变得湿润,使得田地里的植物更加繁茂。 5. “不忍” -
【注释】虚亭:空旷的亭子。疏篁:稀疏的竹子。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聚:聚集。更与坐中人:与在座的各位朋友。行寻望来处:在行走中去寻找往昔的景色。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作品,诗人在园亭中观赏美景,感慨颇多,故作诗以记之。“虚亭面疏篁,窈窕众景聚”,是说这座园亭空旷,而四周竹林密布,众景聚集。竹叶婆娑,清风习习,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更与坐中人,行寻望来处”,则是说与坐客同行
【注释】 和:和顺,指文与可;洋州:今四川广元。亭:即园亭。三十咏:泛指诗文中对自然景物的各种描写、赞咏。湖桥:在四川广元县西南,是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 【译文】 溪亭沐浴着新雨后清新的阳光,秋天的景色明丽而光彩熠熠。 鸟儿从夕阳中飞渡,鱼儿在水中游弋,在白石上穿梭。 【赏析】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为纪念其友人文与可所作的一首七绝诗。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苏辙诗作解读与赏析 1. 诗句原文 溪浅复通桥,过者犹恨懒。 赖有沙上鸥,常为独游伴。 2. 译文 溪水浅浅的地方又可以通到桥上,过桥的人还是嫌慢。 幸亏有沙滩上的白鸥在陪伴着自己,经常独自游玩。 3. 注释 (1)“溪”,指小溪流水。 (2)“复”,表示再次。 (3)“恨”,“嫌”。 (4)“赖”,依靠。 (5)“鸥”,指白鸥。 (6)“为”,作为。
注释:春意盎然,百花竞相开放,繁花如织,美丽无比。细雨洗刷后更显娇艳,清风拂过无痕。 赏析:此诗描绘了春天里园中景色的美妙。首句“春风送暖入园来”,点明了春天到来的季节。接下来,作者以“春晚百花齐”开为引子,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画面。然后,用“绵绵巧如织”来形容花朵繁多、密集,犹如织锦一般。再接着,“细雨洗还明,轻风卷无迹”两句描绘了细雨过后,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苏辙诗歌赏析及译文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湖桥的美景,通过对湖水、柳树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氛围。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诗句释义: - “觞流无定处”:酒杯中的酒液在流动,没有固定的去处。形容宴会上的酒非常受欢迎,人们不断举杯畅饮。 - “客醉醒还酌”:客人喝醉了,醒来后又继续喝酒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解析这首诗: 1.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 - 开花浊水:形容莲花生长在污泥中,依然保持其纯净的花朵。 - 抱性一何洁:表达了莲花坚韧不屈、纯洁无瑕的品质。 2. 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 - 朱槛:红色的栏杆,常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或者建筑。 - 月明时:夜晚月光明亮,增添了一种静谧和浪漫的氛围。 - 清香为谁发
这首诗是苏轼在洋州(今陕西省洋县)所作的《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之一。诗中描写了湖桥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句: 1. 猗猗翠蔓长 - 描述了湖桥周围茂盛的绿藤蔓条。 2. 蔼蔼繁香足 - 表达了湖桥周围花朵散发出的浓郁香气。 3. 绮席堕残英 - 指的是花落满地的景象。 4. 芳樽渍馀馥 - 形容酒香四溢,与花香相融合。 译文: 湖边的桥梁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赏析:苏辙诗《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中,“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使君的赞美之情。通过描绘湖桥周围环境的美好以及湖桥本身的特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1. 诗句原文: 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 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2. 译文: 谁说使君贫穷,已经用谷量来测量竹子。 满满的谷仓中长满了千万根竹子
```markdown 诗题: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注释: - 芦深可藏人: 形容芦苇茂密,可以隐蔽人行。 - 下有扁舟泊: 描述下方有船只停泊。 - 正似洞庭风: 比喻风势如同洞庭湖的浩渺。 - 日莫孤帆落: 指傍晚时孤帆渐落的情景。 译文: 在湖边搭建了一座桥,其朱红栏板画着图案,照亮了湖水;白葛布制成的衣带随风飘扬。桥下,龟鱼在晚霞中游动,仿佛无数星光点点
注释: 野人三四家,桑麻足生意。野人三四家,指乡村中的普通农人。 试与叩柴荆,言辞应有味。试着敲门询问他们,他们的言辞应该很有意义。 译文: 在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看到几户人家,桑麻丰收,田野生机盎然。尝试敲开他们的门,他们的言辞应该很有意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美好。诗中的“野人三四家”表现了乡村的朴素和真实,“桑麻足生意”则表达了乡村的繁荣和富饶。诗人通过“试与叩柴荆”的行动
在宋代,苏辙创作了一首名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湖桥》的诗。接下来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 1. 风梢绕檐匝:形容风吹过屋檐时,树枝轻轻摇曳的景象。 2. 霜干当窗净:描述窗户外的霜花,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3. 遥知素壁上:通过素白的墙壁上的痕迹,可以想象到曾经有过的墨迹。 4. 醉墨森相映:形容酒后的墨迹在墙上显得更加醒目,相互辉映。 5. 赏析: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叶如石楠坚,实比霜柑大。 穿径得新苞,令公忆鲈鲙。 译文: 这棵枫树的叶子如同石楠一样坚硬,它的果实也比霜柑大得多。沿着小径走,可以看到一簇簇新苞,让人想起了令公曾经品尝过的鲈鱼鲙。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枫树的美丽和果实的丰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的“叶如石楠坚”和“实比霜柑大”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
【注释】劝农官:主管农业的官吏。陌上人:田边的牧童。攀条语:攀着柳枝说笑。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赞美农民勤劳的诗。全诗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语言朴实无华而韵味无穷。首句点出是“劝农官”,次句表明种桑也是他的职责所在,说明官是劝农官,种桑亦其所。三、四两句写陌上人在田间劳作,和诗人攀谈的情景,表现了农民的淳朴和热情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赏析古代诗词艺术之美 1. 诗作原文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湖桥 使君美且仁,遍地种桃李。 岂独放春花,行看食秋子。 2. 译文对照 使君(指文与可)品德高尚又仁慈,到处播种桃花和李树。 他不仅欣赏春天的花朵,还将看到秋天的果实。 3. 注释详解 - 使君:指文与可,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 遍地种桃李:广泛种植桃李树。 - 放春花:观赏春天的花朵。 - 行看食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