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凡人之情,一举而无功则疑,再则倦,三则去之矣。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不复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苟立而成矣。
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其所从起者,则五六十年矣。自宫室祷祠之役兴,钱币茶盐之法坏,加之以师旅,而天下常患无财。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丰财者,不可胜数矣,而财终不可丰。自澶渊之役,北虏虽求和,而终不得其要领,其后重之以西羌之变,而边陲不宁,二国益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而天下常患无兵。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强兵者,不可胜数矣,而兵终不可强。自选举之格严,而吏拘于法,不志于功名;考功课吏之法坏,而贤者无所劝,不肖者无所惧,而天下常患无吏。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择吏者,不可胜数矣,而吏终不可择。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故曰:「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
夫所贵于立者,以其规摹先定也。古之君子,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故其应也有候,而其成也有形。众人以为是汗漫不可知,而君子以为理之必然,如炊之无不熟,种之无不生也。是故其用力省而成功速。
昔者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以思之,思其始而图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子产以为不思而行,与凡行而出于思之外者,如农之无畔也,其始虽勤,而终必弃之。今夫富人之营宫室也,必先料其赀财之丰约,以制宫室之大小,既内决于心,然后择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必告之曰:「吾将为屋若干,度用材几何?役夫几人?几日而成?土石材苇,吾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材役夫若干,某日而成。」主人率以听焉。及期而成,既
思治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思治论》是苏轼议论时事的一篇特色文章,主要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三大弊病(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进行了深刻分析与批评。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介绍:
- 内容结构
- 逐层深入的主题:《思治论》以严密的结构展开论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使得文章内容既严谨又具有汪洋般的气势。
- 逐次揭示问题:文章从分析宫室祷祠之役兴和钱币茶盐之法坏等具体问题开始,逐步扩展到师旅的加重以及天下常患无财的整体情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貌。
- 综合评述: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见解,例如“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强调了改革的渐进性和平稳过渡的重要性。
- 政治主张
- 经济政策:苏轼在《思治论》中力主“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这些主张体现了他对于国家治理和经济政策的重视,认为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才能保障国家的稳定。
- 法治观念:苏轼提出应“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这反映了他对于法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法律改革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变化给民众带来的恐慌。
- 人才选拔:苏轼还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纲领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更力主择贤选能,通过人才的选拔和管理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历史意义
- 北宋政治变革的缩影:作为庆历新政的先驱之一,苏轼的《思治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方式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改革的需求和期待。
- 文化价值: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论文在当时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政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治论》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宋代文人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深思熟虑的产物,它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政治素养和卓越的文学成就。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