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狗子无佛性,当空掘出秦时镜。
光明浑不见星儿,上下四维俱彻映。
颂古三首 其二
介绍
释心月是《颂古三首·其二》的作者。
释心月,字石溪,号佛海,生于宋代眉山(今属四川),俗姓王。他是一位著名的诗僧,曾长期居住于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临安府灵隐景德寺等地,并最终在径山兴圣万寿寺圆寂。释心月不仅是一位高僧,还留下了多部著作,包括《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及《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这些作品被收录在续藏经中。
通过对《颂古三首·其二》的分析可知,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探寻以及对修行道路的深刻理解。释心月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佛教中“直指心田是道场”的思想,强调修行者应直接指向内心去体悟真理,而不是在外在事物上寻找。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一种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即不必刻意追求外在之物,而应在当下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相关推荐
【注释】颂古三首: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三首关于佛教禅宗祖师的赞颂诗。赵州,是唐代禅宗五祖中赵州从稔的道号。狗子:比喻顽劣不化、愚痴无知的人或物。佛性:指佛的本性。掘出:喻示悟道。秦时镜:指镜子。“光明”句:意谓当空掘出,就像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一样,连星星也看不见了。四维:四方上下。彻映:照彻映现。 【赏析】此诗以禅宗祖师赵州从谂的故事为题,通过写赵州从谂在一次机缘际遇中悟道的故事来颂古说今
【注释】颂古:本指古代的颂词,此处泛指对古人的赞美或歌颂之词。 开口不见齿:比喻说话没有条理,语无伦次。 伸手不见掌:比喻事情复杂,不容易看清头绪和结果。 夜半:深夜时分。 相逢:相遇。 葛藤:纠缠不清的情思。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夜晚偶然遇见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时有感而写的一首七绝诗。诗中用“开口不见齿”来形容说话没有条理,“伸手不见掌”形容事情复杂,难以看清头绪和结果,表达了一种迷茫
【注释】 ①颂古:指《咏史》诗。三首,本篇为其中之一。 ②受时眼著屑:犹言见事不晚、及时醒悟。 ③见如不受事犹乖:意谓见机不对,反而自陷于困境。 ④贼身已露:犹言贼人暴露行迹。徒回首:白白地回头看。 ⑤鬼面神头:犹言鬼脸,妖形,形容凶恶狰狞的面貌。 ⑥一处埋:犹言一起埋葬了。 【赏析】 此为咏史诗。诗人借对历史上几个人物的评价,抒发自己的感慨。首二句说,当历史进入“盛唐”时期时
在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了一组偈颂《颂古三首》,其中第二首的原文如下: ``` 拈得须弥第一槌, 铜头铁额岂容伊。 盐梅舟楫并霖雨, 不是斯人更是谁。 ``` 我将为您解释这首诗的每个字词以及整首诗的含义。 1. “拈得须弥第一槌”:这句话中的“须弥”指的是佛教中的一座大山,象征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固。而“第一槌”则是指敲下的第一击,表示一种起始或者重要的开始
【注解】 新妇:新娘。 牵驴:牵着驴。 草里寻常万万千:在草丛中,常常有上万匹。形容数量极多。万万千,是虚数。 谁在后兮谁在前:是谁在前面?是谁在后面。 不须特地苦加鞭:没有必要特意去鞭打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新妇骑驴为题,借物寓意,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慨。首句写新娘骑驴,次句写驴儿在草丛中自由自在地跑着。三四两句写驴儿跑得飞快,不知前面有人还是后面有人。最后一句写人不必赶驴
诗句: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著一丝毫。 译文: 水中的倒影因为有了月亮才显得清晰,天空因为没有云彩而显得更高远。独自坐在孤独的山峰上不要再询问什么,在这个时候难以留下任何痕迹。 注释: 1. 水因有月方知静:这句话中的“因”表示原因或条件,“有月”则指的是水中的月亮倒影。当水中有月亮时,水面的倒影变得清晰可见,从而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
【注释】 1. 颂古:指咏史。 2. 三首:指作者所创作的《颂古三首》三首诗,此为第二首。 3. 不是风兮不是颠:不是风吹得我头昏眼花,也不是我摇摇晃晃站立不稳。 4. 走如烟:行走如同烟雾一样轻盈。 5. 院里有斋:在院子里有一间书房。 6. 记得:记忆犹新。 7. 口皮边:嘴边。 8.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一个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一个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努力。同时
释义: 百年修行的终点,就是心田成为道场。 八万四千种安乐的方法,都在这里可以承担。 注释: 颂古三首 其二:这首诗是诗人对佛教净土宗经典《无量寿经》的赞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心灵净化、解脱痛苦的境界的愿望。 赏析: 此诗以颂古的形式,通过对《无量寿经》中的“八万四千安乐法”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宗教义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修行的最终目的
赵州勘破老婆时 恰似青春三月里 注释翻译赏析 1. 诗句原文 赵州勘破老婆时,恰似青春三月里。 陌上游人争看花,鹧鸪啼处谁相委。 2. 注释 - 赵州:禅宗高僧,以破除执着著称。 - 勘破:彻底了解或领悟。 - 老婆:这里比喻世俗的束缚和牵挂。 - 恰似:比喻为某种事物或现象与另一事物的相似性。 - 青春三月里:春天的象征,表示美好的时光。 - 陌上:指路边,形容人多的地方。 - 游人:游客
颂古三首 其二 柳恽江头赏白蘋,小风吹处晓烟轻。 渔翁坐钓秋亭月,翻忆苕溪说性情。 注释 1. 柳恽:即柳恽,南朝文学家。 2. 白蘋(pín):白色的苹草,这里指江边的苹草。白蘋是《诗经》中《周南·关雎》篇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的“荇菜”,一种浮水植物,因叶状似蘋而称。 3. 小风:微风。 4. 苕溪:《山海经》中有记载:“岷三江夹大濵,其中多黄铜,其广猗于九曲之中
颂古三首 其二 师姑元是女人作,百衲禅僧多罔措。 注释: - 师姑:指的是出家人的女性,这里特指女尼。 - 女人作:女性以佛道修行的方式存在。 - 百衲禅僧:穿着各种袈裟的和尚,形容其修行方式五花八门。 - 罔措:没有正确的方法或方向。 雁回沙塞口衔芦,燕绕红梁浑不顾。 注释: - 雁回沙塞:大雁飞回沙漠。 - 口衔芦苇:嘴里叼着芦苇,形象地描绘了大雁的形态。 - 燕绕红梁
注释:八字打开的八字令,泄露得十分彻底。 孤危不立道方高,伎俩更无随意说。 别别,南斗七兮北斗八。 译文:八字令的八字被打开,泄漏得十分彻底。 孤立无援,道法自然,高深莫测,毫无伎俩可言。 南斗七星,北斗八颗星
注释:既然不进入三界现身意,谁说维摩诘谈论不二法门。山中白天长而鸟儿寂静无声,春光不在千花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题咏维摩诘的七言绝句,是颂古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人以维摩诘自比,认为“不于三界现身意”就是自己“不于三界现身意”的表现,即不执着世俗,不为世俗所动,不为世间一切所累;“谁谓维摩谈不二”。维摩诘是古印度的一位高僧,他以“我说法如筏,度尽未度者”为座右铭,主张“诸法皆空”
【注释】: 颂古三首 其二: 一亩之地,三蛇九鼠。物是定价,钱是足数。 【赏析】: 此诗以“一亩之地,三蛇九鼠”为比兴,说明土地的广阔;以“物是定价,钱是足数”来比喻商品的价格和货币的数量,表明物价稳定,货币充足。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价格波动和货币流通状况。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看法和感受
注释: 1. 晴空轰霹雳,官路栽荆棘。 2. 没兴遭逢着,前凶后不吉。 译文: 晴朗的天空突然响起雷声,官员的路途布满荆棘。 没有兴趣去追求,前有危险后也有不幸
诗句原文: 力在如今作用时,情存毫忽便成欺。 谁知脩水千峰碧,尽入秋风一瘦藜。 译文注释: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释法一的作品。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形势的忧虑和对个人情感的担忧。后两句则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体悟。 赏析: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世界的感悟。“力在如今作用时”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