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本是佛,悟了一体同。
若人不达本,逐末走西东。
君子当务本,本立佛性同。
通一万事毕,终不被尘笼。
非尘体不动,本实理含融。
先天唯此物,今古学无踪。
难了意在处,塞顽空色空。
本无有指,妄言色空。
若得妄消歇,真体者何穷。
真体非形相,不离形相中。
幻质皆虚伪,大智发于中。
幻尽觉圆满,心光寥廓通。
此通无对待,天地在其中。
森罗并万像,影现一镜中。
镜中实我体,寂湛印倥侗。
若能同道者,与理本相同。
唯守性清净,眼耳若盲聋。
情忘兼想尽,忽觉己身空。
自了本无物,强以道言通。
此法滞诸学,皆幻质相容。
若离一切相,形体外灵通。
左右逢其源,烦不入胸中。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眷属犹如梦,非冤不遇逢。
如今儿女者,皆再来祖宗。
一根来复去,如观桑叶同。
本树何曾动,凋叶有来冬。
叶落明年发,根深不怕风。
但能勤力护,勿使火兼虫。
毁坏本根者,万劫堕贫穷。
如今忧生死,犹如颠哭空。
不知空本无,如翳生眼中。
眼明虽说实,不可顺盲聋。
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当提及《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我们不禁会思考这不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一个思想的碰撞,一次精神的觉醒。这首诗是南宋时期释慧晖的作品,以佛教教义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佛法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及其哲学思考。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我们首先了解它的原文及背景:佛日高悬,祖月弥朗。僧云漫漫,法雨浩浩。禅林花发,教风春迎。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境界。
《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不仅因其艺术成就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寓意深远地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与向往。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文学实践,它要求诗人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有深入的生活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感悟力。
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们往往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而佛教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渠道。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视角下,《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还可以启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这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偈颂三十首 其十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化心态的作品。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学者和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并解读这首诗,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