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移自西,五叶香灿烂。
嗅蕊与寻芳,纷如蜂蝶乱。
地阔天宽,难图滋蔓。
达磨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达磨赞》是宋代著名诗僧释心月创作的一组古诗,由四首组成。这组诗不仅体现了释心月的诗歌才华与深厚的佛学修养,也展示了宋代诗歌的风貌和特色。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介绍:
- 释心月,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释惟一,法眼之孙,神宗时主嘉禾天宁寺。
- 释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
- 诗作原文:
- “西来十万里,北渡一茎芦。刚道来传法,还曾传得无。” 描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暗示了佛法的传承并未中断,仍有新的弟子继续学习。
-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描绘了夏日庭院中的宁静美景,通过流莺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平和。
- 艺术特色:
- 《达磨赞》的诗歌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诗中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元素,如“来传法”、“还曾传得无”,这不仅体现了释心月的宗教情怀,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 历史背景:
- 在宋代,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心月的《达磨赞》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展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追求。
- 文学影响:
- 《达磨赞》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艺术成就和宗教内涵使得它成为了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 社会评价:
- 虽然关于《达磨赞》的具体社会评价资料不多,但可以推测它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融合了佛教教义与自然景观,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当时可能较为罕见且引人注目。
- 研究意义:
- 对于研究宋代诗歌的发展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磨赞》提供了重要的文本材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佛教如何在这一时期影响了文人的创作。
- 现代应用:
- 在当代,《达磨赞》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使用场景。它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素材,也可以被用作教育领域的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文化和诗歌艺术。
《达磨赞》不仅是宋代诗歌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社会风情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