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与平沙,烟光尽相接。
鸟立折茄茎,蟹上枯荷叶。
题画 其三
介绍
《题画其三》是清代书画家郑燮(板桥)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绘了郑燮对友人画技高超的赞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竹影萧萧水满陂,
荷花亭亭雪作衣。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梦求。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竹影在清澈的水面上摇曳生姿,荷花婷婷玉立,像是穿着洁白的雪衣。一枝盛开的红花,露水凝结在上面,散发出阵阵芳香。就像巫山云雨一般美好,可惜只是一场空幻的梦境,无法实现。
相关推荐
翻译: 浅水与平沙,烟波尽相融在一起; 鸟儿立在折断的茄子茎上,螃蟹爬上枯黄的荷叶。 注释: 1. 浅水与平沙,烟光尽相接:浅水中的水草和泥沙,在烟波中相互融合。 2. 鸟立折茄茎:一只小鸟站在折断了的茄子茎上。 3. 蟹上枯荷叶:两只螃蟹爬上了枯萎的荷叶。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诗,通过描绘浅水、平沙、烟波、折茄茎、枯荷叶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注释】 挪蓝:泛指春水。 擘絮:指柳絮初落,随风飘扬。 晴云湿未收:指春云尚未散去之意。 杖藜:拄着拐杖。 相约:相约而行。 杖藜同步出:形容两人一起行走。 有诗多在小桥头:形容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很多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挪蓝春水暖初流”,描绘了春天来临,河水解冻,春水涌动的景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题画》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 白龙潭上雨初过,鸭嘴滩前秋水多。 安得仙人绿玉杖,月明来和紫芝歌。 注释: - 白龙潭:指白龙潭这个地方的山水景色。 - 雨初过:雨刚刚停歇。 - 鸭嘴滩:指的是鸭子形状的沙滩。 - 秋水多:秋天的水显得特别多。 - 安得:如何能得到。 - 仙人:这里指神仙。 - 绿玉杖:形容用绿玉制成的杖。 - 紫芝歌:形容用紫芝草制作的歌声。
《题画·其三》是魏晋时期陈寿的作品,诗的内容描述了诗人在度涧穿云之后,对林边午鸡的久听。接着诗人发现茅堂上只有书声,而自己则深掩衡门未出迎接。 诗句一:“度涧穿云己倦行,林边久听午鸡鸣。”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度涧穿云”这一行动,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探索和对自由的追求,而“林边久听午鸡鸣”则体现了他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诗句二:“书声只在茅堂上,深掩衡门未出迎
注释:月落江面仿佛要吞噬江水,但风已停止,波涛不扬,江水依然平静。我高枕于天幕之上,习惯与鸥鸟一同入梦。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江景为背景,描绘出一幅静谧、和谐的画面。首句“月堕江欲吞”,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仿佛要吞噬江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洒满江面的美景。次句“风停波不动”,进一步突出了江水的宁静和稳定,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高眠天作帏,惯与鸥同梦”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首句写岩嶂重重,溪涧萦绕;次句写绿崖碧树,奏出春声;三句写相携策杖,访高结隐盟。全诗构思独特,意境幽雅。 “岩嶂重重”是说山势连绵,重重叠叠,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而“溪涧萦”,则写出了山间溪水的回旋曲折。“萦”,“绕”。 “绿崖碧树”,是描写山中树木的颜色和形态。“绿”、“碧”二词,既写出了山中树木葱茏苍翠的色彩,也写出了阳光下树叶闪烁着的晶莹光泽。“奏春声”
注释:哪里的青山都不算青山?那是天上的天机与水云交织在一起。老夫高坐在天峰阁上,花儿盛开的地方,柴门自然敞开,不需要关门。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全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富有哲理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是题在一幅画上的。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江边景色。全篇用词简淡,意境高远。 首句“静坐方虚极。”意谓在静坐中才会体验到“虚”的境地。这是对禅宗思想的一种表述:只有心无杂念地坐得下,才能体会得到内心的空虚。 第二句“开门江月深。”意为打开门迎接明月,可见诗人此时心境的开阔。“江月”指代月亮,也暗喻着诗人自己。“深”有深远之意,意味着诗人此时心境的深邃和广阔。
【解析】 题:诗题。其三:这是第三首题画诗,与上一首一样是写景抒情的诗题。 驴子:代指马,古代称马为驴。 溪山:即山水。 坐晚烟:形容傍晚时分的景色如烟雾般迷蒙。 古谁:古人。 先意:有先见之意。 意:意志、意图。 过前川:指越过前面的河流。 赏析: 此诗描绘一幅水墨山水画卷。诗人以“驴子”自喻,把大自然比作“天地”,以自然万物为驴子,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注释】 题画 其三:即《画鹰》其一。 振衣危峰巅,扶桑日初起:振衣指抖开衣服,比喻展翅飞翔;危峰巅指山峰险峻的顶端;扶桑,东方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指太阳;日初起指太阳刚刚从东方露出。 柳色破青烟,桃花带流水:柳树的颜色冲破烟雾,桃花随着流水飘落。 【赏析】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首句“振衣危峰巅”,写画家在峭壁上挥笔作画,身姿矫健,动作敏捷,好像要振翅高飞一般
这首诗是苏轼的一首七绝。题目“题画 其三”表明这是为一幅画作所写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第一句:“才着云山即有烟”,意思是刚一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峦,就立刻出现了烟雾。这句诗运用了“着墨成烟”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出了画家在作画时的情景,仿佛真的将云雾和烟雾融入了画中。 - 第二句:“分明传与画中禅”,意思是这幅画作仿佛直接传递到了禅宗的境界中。这里的“禅”指禅宗
诗句原文 宫钟能亮野烟疏,却好连村带郭居。 欲借武昌楼上月,一观老子兴何如。 译文解释 宫中的钟声明亮,照亮了野外的烟霭,正好是连着村庄和城郭的位置。 我希望能借用武昌楼上的月光,来观察老子的思想境界如何。 注释说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思考人生哲理的情景。“宫钟能亮野烟疏”描绘了皇宫中钟声响亮,照亮了田野中的薄雾
题画 其三 一钵复一鉼,相随不知老。 苍苍太白峰,落叶秋多少。 注释: - 一钵复一鉼:指的是诗人手中的笔和墨,象征着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 - 相随不知老:形容笔墨陪伴着诗人,仿佛它们永远年轻,没有衰老的感觉。 - 苍苍太白峰:指的是著名的太白山,以其苍翠的山峰而闻名。 - 落叶秋多少:描绘了秋天落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赏析:
【注释】 矗矗:耸立。 青山带白云:指山峦上覆盖着白云。 石梁:指桥下有石头的桥梁。 鸡犬数家村:形容村落稀疏,有几户人家。 江空:江面空旷。 不遣:不让。 落尽桃花自掩门:指桃花凋落后,自己关上了门户(喻指隐居)。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隐居期间,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村景色,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前两句描绘了青山、白云、石桥、村舍等自然景观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石壁岩岩翠倚空,疏松谡谡洒清风”,意思是:青石崖壁上,苍翠的山色高高直立;稀疏的松树,在风中摇曳着飘洒出阵阵清凉。诗人用“翠”“空”“疏松”等词描绘出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 “夕阳满径看山立,何福修来是画中”,意思是:夕阳铺满了小道,我独自站在山前,看着眼前的美景感叹自己是多么有福气啊,竟然能将眼前的美景刻画成画
诗句释义: 山影倒映着清澈的溪流,清凉感从杜若洲传来。 夜来江上下雨,更添了几分秋天的凉意。 译文注释: 山的影子倒映在清流中,凉爽的感觉从杜若洲传来。 夜晚江上突然下起了雨,增添了几分秋天的寒冷。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稍带凉意的秋夜江景图。首句“山影照清流”描绘了山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中,形成了一个宁静的画面。接着,“凉生杜若洲”表达了由于夜晚的雨水,使得杜若洲更加凉爽的感觉
【赏析】 《题画》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洞庭湖畔的景色。诗中“秋来木落洞庭波”一句描写了秋天来临,树木凋零,湖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一棹中流载鹤过”则是说在湖中划船的人,正在乘舟过洞庭湖,与鹤为伴。第二句“矫首霜天发清唳”,描绘了鹤在空中飞翔的情景,鹤鸣声清脆悦耳;最后一句“长空飒飒晚风多”则是形容傍晚时分,天空中风声呼啸,气氛十分紧张。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洞庭湖畔的美景
【赏析】 题画 其三 台池萧瑟故园秋,庾岭朱轮感昔游。 文采尚存先业废,纸窗风雨写沧洲。 注释: 台池:指园林中的水池,也泛指水边、池畔。萧瑟:寂寞冷清的样子。故园:旧日的家园。秋:秋天。庾岭:山名,在今江西境内。古时有庾亮墓,称庾岭。朱轮:古代官吏所乘之车。感昔游:追念过去游乐之事。文采:文学才能。尚存:还有。先业:前人的功业。废:衰败。纸窗:纸糊的窗户。沧洲:深青色的湖泽,即江湖。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