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盘武昌,古木参云稠。
诛茅东坡下,门前江水流。
永怀百世士,老气盖九州。
平生忠义心,云涛一扁舟。
笛声何处来,唤月下船头。
掬此月中水,簸弄人闲秋。
荡摇波中山,光中失林丘。
古今一俯仰,共尽随蚍蜉。
孙曹何足吊,我自造物游。
尚怜风月好,解与耳目谋。
归来玉堂梦,清影寒悠悠。
一顾能几何,鹘巢奄不留。
遗像不忍挂,尚恐儿辈羞。
俨然袖双手,妙赋疑可求。
何时谪仙人,骑鹤下瀛洲。
相期游八表,一洗区中愁。
东坡赤壁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坡赤壁图”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画中的一种主题创作。它与苏轼这位宋代大文豪紧密相关,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画的主题之一。
“东坡赤壁图”这一概念,源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7-1101年),他在黄州时期游览赤壁古战场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作和画作。其中,以赤壁为主题的画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作品。苏轼的两次赤壁漫游,不仅唤醒和重排了赤壁古战场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中的地位,还催生了赤壁图这一绘画主题。
赤壁图的创作涉及多个层面的参与者,包括文人画家、皇帝与宗亲、画院官员以及民间工匠等。这些群体共同参与到“东坡赤壁”画题的定制、创作及鉴藏的过程中。例如,苏轼的友人、皇帝与宗亲等都曾参与赤壁题材的书画创作和收藏。
“东坡赤壁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类重要主题,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于展现了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表达。通过研究这类画作,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