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岭愁云树压低,青田明月鹤高栖。
也知天庇神仙境,秋色依然满好溪。
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
介绍
《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贬谪到黄州,与刘禹锡、陈襄等一起游赏黄冈赤壁,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共五联,前四联为七言律诗,后一联为七绝。全诗内容如下:
其一
我昔东海上,劳山南际看。
世乱无奇士,时危有贱臣。
一朝辞凤阙,万里逝龙鳞。
谁不欲倾盖,知音能重论。
其二
东下姑苏台上望,青山绿水似苏州。
近闻海上三年地,都是人间天上楼。
其三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花糕落蘂子,细米流澄浆。
人间四月天,槐花正芳。
采食惊旧俗,零丁笑残阳。
其四
人生如梦幻泡影,百年几多欢娱?
何似醉中归去,陶然遗累忧。
其五
江边孤屿临幽壑,日暮帆开风正急。
人语忽逢樵父,谈笑不知何处客。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变化的淡然态度。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相关推荐
【注释】苍岭:指山岭。愁云:指浓密的云雾。树:树木,指山中树木。青田明月:指青翠的田野,明月照耀下的景物。鹤高栖:指鹤栖息在高处。也知:明白。天庇神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秋色:指秋天的景色。满好溪:指美丽的溪流。 【赏析】这首诗以咏古为主题,写诗人对刘伯温隐居生活的景仰之情。首句“苍岭愁云树压低”,是说山上的浓雾笼罩了山峰,使树木显得更加低矮;次句“青苔明月鹤高栖”,则写月光下
【注释】 刘伯温:即刘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战略家。元至顺四年(1333年)进士,曾任高安县丞、江浙行省都事等职,封诚意伯。 扁舟:小船。西江:指长江的西面,这里泛指四川地区。 【译文】 杜老自古以来就隐居草堂,每时每刻都在担心时事,忧虑得肝肠九回。 如今我稳坐小船,前往去游玩西江的月色清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奉和刘伯温员外并自述的一首七绝。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关心和忧虑
经年为客在王门,慨古论今道自尊。 应念山中贫病叟,独寻黄独斸云根。 注释:我已经在朝廷为官多年,感慨古今,我自认为道行高远。我想你应该知道,山中的那些贫穷和患病的老者。他们独自去挖黄独树的根部,寻找一种药材。 译文:《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杨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在奉和刘伯温的作品后,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而作。诗人以“经年”开头
在古代文人雅集中,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的作品展现了作者陈镒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注释翻译: - 原文: 曾记开尊向夜分,北山堂上共论文。 可怜一炬成焦土,空有荒垣锁暮云。 - 译文: 曾经记得我们在开宴时一直讨论到深夜,北山堂上的我们共论诗文。 可惜一场大火变成了灰烬,只剩下空荡荡的围墙锁住夕阳下的云彩。 - 赏析:
注释:诗人以鹤骨清癯的身材称誉自己,他像葛衣一样在湖海之间翱翔,却没有说归去。荷花盛开,炎热的阳光已经逝去,又看到江头飘落的木叶在风中飞舞。 赏析:本诗是作者自叙其生活情趣和志趣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注释】苍茫:空旷迷茫。邮亭:驿站。客里:旅居他乡。眼孰青:眼睛已经变得像青色的石头一般,比喻年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慨,以及对故交零落的惋惜之情。 首句“苍茫天地一邮亭”,诗人以苍茫的天地为背景,描绘出一个辽阔无垠的邮亭画面。邮亭作为古代传递书信、公文的重要场所,象征着人世间的喧嚣与纷扰。而诗人在这里看到的
【注释】 刘伯温:名真,元末明初人,以智谋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员外:指诗人的官职。漫兴:随意吟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写的一首酬和诗。开头二句说自己不愿闲身隐居,也不羡慕隐逸生活,当有诏命征召时,就愿意去朝廷做官,听到朝廷的召唤后,就高兴地准备去赴召。三、四句写自己久已佩戴了文章的印玺,但还不知如何去用它,问友人是否多携带美酒前来,以便一起饮酒畅谈。这二句是说,我久已佩带文官的印玺
【注释】 处世:指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无为:不操之过急,不妄作劳扰。樊笼:指官场。簪:插在头上的发饰。 【译文】 我处世不求功名富贵而自得其乐;急流勇退是奇才的表现。 闲适地欣赏江山美景,头上的雪已积满簪子。 【赏析】 诗中作者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淡薄与超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诗人以“处世无为富贵酣,急流勇退是奇男”开头就道出了自己对名利看得很轻,对仕途生活没有太多奢望
这首诗是诗人奉和刘伯温员外的作品。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我今老矣守林泉,破屋萧然一榻悬。 - "我今老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感叹自己已经老了。 - "守林泉": 指诗人隐居在山林之间,过着清静的生活。 - "破屋萧然一榻悬":形容诗人的居所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床悬挂在墙壁上。 2. 每向秋宵看月色,怀人千里共婵娟。 - "每向秋宵":每当到了秋天的时候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和作,即应景奉和的诗歌。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以雄放豪迈著称于世。他一生历经坎坷,但襟怀坦荡,气节凛然。其诗多写时事,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是这首诗的题目,说明诗人要和刘伯温进行对诗的创作。 “猗绿亭前竹满林,纷纷苍雪落层阴。”意思是:猗绿亭前竹茂林密、纷披飘洒
【注释】 奉和刘伯温员外漫兴诗韵并自述一十五首:我奉和刘伯温员外写的《漫兴》诗歌,同时写我的《自述》。 昔曾游览遍山川,泛泛身如不系船。 昔日我曾经游览了名山大川,现在却漂泊不定没有依靠(指无官职)。 今日栖迟茅屋下,却怜多病对云眠。 今天我居住在简陋的草堂之下,可怜我这有病的人只能对着白云睡觉。 【赏析】 这是一首自述诗,是作者晚年隐居生活的自况之作
门外清溪水气寒,喜无尘俗事相干。 重阳谁共尊中酒,忍见黄花白露漙。 注释:在户外,清澈的溪水散发着寒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很高兴没有世俗的琐事打扰,可以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在这个重阳节,没有人和我共同品酒赏菊,真是遗憾。看着满地的黄花和白露,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首联直接点明了“门”外的自然风光——清凉的溪水和清新的气息
【注释】 ①奉和:向人称谢。刘伯温(131—1372),名真,字伯温,号潜夫、左道先生等,青州临济(今山东临淄)人。元明之际文学家。有《诚意伯文集》。员外:官职名。漫兴:随意作诗。②山深:指深山。五月:初夏。③啭(zhuàn):鸟鸣叫。黄鹂:一种黄色的鸟。④秋到:秋天到来。⑤便使:方便。⑥空吟:徒自吟咏。短句:短小的句子。诗奚:即诗歌。 【赏析】 此诗是元末诗人刘基(刘伯温)奉和友人之作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释及译文: - "贫病真同涸辙鱼":描述了自己贫穷且生病,正如干涸的池塘中的鱼一样。 - "浇愁幸有酒堪沽":庆幸的是,尽管生活艰难,但还有酒可以解忧。 - "秋来诗骨饶清健":秋天来临时,诗歌中透露出健康和活力。 - "自喜登高不用扶":自己高兴的是,即使在高处也不必借助扶手。 2. 译文与注释对照: - 诗句:"贫病真同涸辙鱼" -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