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馆疏帘晚乍开,读书声里故人来。
山中本自无尘土,催得家童扫绿苔。
题画二首 其一
介绍
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李白
C. 纳兰性德
答案: C. 纳兰性德<|endoftext|>Human: 请问《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分别指的是哪些地方?
Assistant: A.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Human: 哦哦,我误会了。那么请告诉我,“周南”和“召南”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它们具体是指哪两个地方呢?
Assistant: “周南”指的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而“召南”,则是指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按照地理区域来划分的,分别对应于当时的关中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一带)以及黄淮平原南部(即今天的河南部分地区)。这反映了当时文化与地域之间的联系
相关推荐
诗句: 高馆疏帘晚乍开,读书声里故人来。 译文: 高高的亭子旁疏松的帘幕刚刚打开,读书的声音中传来了老朋友的问候。 赏析: 此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温馨的读书场景。首句以“高馆”和“疏帘”营造出一种高雅而清幽的氛围,而“晚乍开”则暗示着夜幕降临,灯火初上。第二句通过“读书声里故人来”,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知识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世界。这里的“故人”不仅指作者本人,也可能包括作者的亲朋好友
注释:题画二首 其一 羽士:道士,修行者。清真:指道士的清纯、真诚。侣,同伴。斋居:在道观中静修。苍翠间:绿树丛中。偶(òu)临溪上:偶然来到溪边。却望:回头望。云中山:指山名,因云雾缭绕而显得神秘。日夕(wù):傍晚。钟磬发:寺中敲钟击磬的声音。应寻旧路还:应当回到原来的道路。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道观生活的小诗,表现了作者对道教生活的向往和喜爱。首句“羽士清真侣”,写出了道士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天光云影孤舟静,松韵涛声六月寒。 非是市朝无梦到,樗材只合老渔竿。 注释: 1. 天光云影:天空的光辉与云彩的影子。孤舟静:孤独的小船静止不动。2. 松韵:松树的声音或风格。涛声:波涛的声音。六月寒:六月里仍感到寒冷。3. 市朝:城市和朝廷。无梦到:没有做梦到的地方或人。4. 樗材:不成材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自己无用。只合:只能,只好。老渔竿:年纪大的老人使用的渔竿。 赏析:
注释: 黄叶西风古寺秋,霅溪南去记曾游。 黄叶飘落西风中,古寺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凄清;我曾经游览过霅溪的南面,那里的美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年来为减寻诗兴,常对青山懒上楼。 近年来我的诗兴减退,常常对着青山懒得上楼观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回忆自己过去在霅溪的南面曾经游览过的地方,并感慨自己的诗兴已经不如从前了。首句写景,描绘出了一幅秋风吹动黄叶,古寺在秋风中的凄凉景象;颔联则通过“曾游”两字
诗句翻译: 老去登临怯仗藤,好山不上最高层。 译文: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开始对登山产生了畏惧,因为高处的风景虽然壮丽,但是攀登的过程却让人感到恐惧。我喜欢欣赏山下的美景,而不是追求山顶的风光。 注释: 1. 登临:指攀登山巅。这里的“登临”表达了作者对山之向往但又害怕高远的心理状态。 2. 怯杖藤:指由于年岁增长而对攀爬产生的恐惧。 3. 上:向上攀登到最高处。 4. 好山:指美丽的山峦
注释:远处的水面波平如镜,平展的树林烟雾蒙蒙。 高高的阁台上矗立着一座悬崖,坐下来听泉声从高处落下。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用“远水”、“平林”来勾勒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接着又以“高阁”、“悬崖”和“泉声落”等元素,将整个场景推向了高潮,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冻云压树雪漫山,楚尾吴头仿佛间。 日暮天寒鸟飞绝,此翁何事却忘还。 译文: 在寒冷的天气里,冻云压住了树木,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仿佛是楚国和吴国的边界。随着天色渐晚,天空显得格外寒冷,连鸟儿都飞得无影无踪了。而那位老者却忘记了回家,独自留在这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傍晚景色,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诗中的“冻云压树”形象地刻画了天气的寒冷
【注释】 雨晴:天放晴了。芳渚:水边。野凫(fū):野鸭。飞:起飞。杨柳:柳树。条长:枝条长。荇(xìng)叶肥:浮萍的叶片肥大。闲:闲暇。蓬窗:指有疏漏的窗户。溪水:小溪里的水流。春痕:春天留下的痕迹,比喻新绿。矶(jī):小石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画诗。首句写雨过天晴之后,在水边看到一群野鸭正在飞翔;次句写水边的柳树枝条长而柔软,水面上浮着的荇叶也变得肥大起来
【注释】 1. 云满:雨云弥漫。 2. 孤山:杭州西湖的一座小山,在城西灵隐寺附近。 3. 年芳:岁月美好。旧故人:老熟人,老朋友。 4. 悔昔游:后悔过去游览西湖的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怀念西湖美景和回忆往昔同友人游览西湖情景的诗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云满孤山雨满楼”,描绘了一幅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的景象,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诗人站在楼上,眺望着窗外的景色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隔岸群峰带鹤汀,水添夜雨芷蒲青”,这一句是全诗的起句,诗人以写景开篇,描绘了一幅江边景色图,其中既有山,又有水,还有植物,构成了一个静谧的环境。“隔岸”表明了位置,“群峰”表明了环境,有“鹤汀”,则必有“鹭鸶”,所以“带鹤汀"是实写;“展书”表明了时间,“读"表明了动作,“风外”表明了环境,而“亦惯听”,则表明了动作
【注释】 题画二首 其一: 真山:指真实的山水,而不是画家刻意描绘的。 须似:应像。 安排:布置。 自佳:自己很好。 借我:借用给我。 壁间:挂在墙上。 悬数日:挂上好几天。 清猿凉月满书斋:清静的猿声和清凉的月光洒满书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所赠画作《秋景》的赞赏之作。首句“真山须似画安排”表达了他对画作中山水的真实感与美感的认可;而“画出如真也自佳”,更彰显了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
【注释】 洞庭:湖名。 微雨:小雨。 棹(zhào):划船桨。 云山:云雾缭绕的群山。 靡芜:香草,这里指芳草,也泛指花草。 竹枝:一种民歌。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洞庭湖畔看到一幅水墨山水画,画面上的江上春雨蒙蒙,一叶扁舟从云烟缭绕的群山中穿行而过,岸边草木茂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不禁感叹:这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真想乘着东风去欣赏那《竹枝》曲调中的美妙歌声!
注释: 东风吹拂着春天的暖意,飘洒在幽深的山谷;细雨滋润着树梢上的新绿。 斜桥曲径旁流淌着清澈的溪流,白日里篱笆的影子覆盖着浓密的绿叶。 晴天的时候江水与山隔开但山并不阻隔,江面层层如苍螺般叠起落在茆屋。 把长吟抱膝的人抛之脑后,他整日坐在矶石上观赏晴朗的江面碧波荡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春日里幽谷、流水、烟树和苍翠山峦等美景。 首句“东风吹春著幽谷”,写春风拂过
【注释】 清绝:指山水画的意境高远清新。倪迂:宋代画家倪瓒(字元璐),号云林居士,以画水墨山水著称。荆关:唐代著名画家荆浩、关仝,以山水画见长,人称“荆关画派”。继:继承。茅亭:茅草搭建的小亭子,泛指野趣之地。一片:一片景色。雨后:雨水洗净了山野。 【赏析】 《题画二首》,是一首写景诗。此诗描写了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描绘了江南一带的风景。全诗语言平易通俗,但意境却很深远。 开头两句是写这幅画的作者
诗句:虚舟泊回潭,烟澹水容夕。 译文:在宁静的夜晚,一艘小船静静地停在回荡的湖中,烟雾笼罩着水面,显得格外宁静。 注释:虚舟——小船;回潭——回荡的湖面;烟澹——烟雾笼罩;水容夕——水面上笼罩着暮色。 赏析:此诗句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美丽的水乡夜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深深赞叹和热爱之情。诗中的“虚舟泊回潭”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小船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成为诗人的朋友和伙伴
诗句释义: 何景明的《题画二首 其一》: “缈缈春山云,离离春江树。” 译文: 春日的山峰仿佛漂浮在轻纱般的云雾之中,江边树木疏疏落落、生机盎然。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画卷。诗人以“春山”和“春江树”为画面主体,通过“缈缈”和“离离”两个叠词,生动地表现了山与江树的朦胧美,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 诗句释义: 张镃的《题画二首 其一》: “几欲疏方沼,扶藜衍风日。” 译文:
《题画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山与江边的景色,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和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缈缈春山云:描绘春天里山峰上缭绕的云雾,给人以空灵飘渺之感。 2. 离离春江树:形容江边树木疏落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3. 君看江上山:指出江上的山不是人间世
题画二首 其一 曳杖来何处,孤亭在翠微。 一条黄叶路,带得白云归。 译文: 我拄着拐杖来到了什么地方?一座孤零零的亭子坐落在青翠的山丘之中。我走的是黄叶铺满的小径,带着一片白云回到了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题画帐二首·其一》,作于约公元8世纪的唐朝盛世时期。诗中描绘了作者行走在秋日的山林中,通过黄叶小路和白云,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
春山新雨后,千岩浮晓翠。 白云带林麓,奇观非一致。 溪光泛涟漪,石路杳深䆳。 中有幽人居,庭轩自清閟。 策杖渡横桥,萧然寡尘累。 注释: 1. 春山新雨后,千岩浮晓翠:春天的山峰被新雨洗涤过后,千座岩石在清晨时分呈现出翠绿色。 2. 白云带林麓,奇观非一致:白云环绕着群山和丘陵,形成了奇特的景象,但它们并不都是一样的。 3. 溪光泛涟漪,石路杳深䆳:溪水的光影在水面上泛起涟漪
注释:在寂静的茅亭中映照的是雪光,低垂的花枝覆盖着屋檐。闲适地吟咏,花阴之下,正是诗歌创作兴致全无的时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后寒梅的景象和诗人闲逸的生活情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诗中的“雪”“梅”“檐枝”等元素,构成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注释】 村边:指村外。老树渐成阴:形容老树茂密,遮蔽阳光。有客微吟:有客人在低声吟咏。策杖:拄着拐杖,表示悠闲自得。寻:寻访。回首:回头看。枳篱:酸枣树的篱笆。双掩处:遮阴的深处。草堂:茅屋。深:幽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乡村时所作的。诗中通过写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闲适之情。“村边老树渐成阴”,描写了村边的老树渐渐茂盛起来,遮蔽了阳光,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题画二首·其一》是明代中期著名画家文征明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和向往之情。接下来将逐句解释这首诗: 1. “绿覆书床梧叶新”: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绿覆书床"意味着书籍被绿植覆盖,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梧叶新"则描绘了梧树叶子的新绿,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2. “山风欲动水生鳞”:这里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风与水波联系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然后理解诗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即可。题干要求“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赏析,同时,还要注意对题目要求的把握,即“赏析”。 题画二首其一(其一) 烽熄叹鸿蒙,苍茫太古风。 偶涂荒野景,榛荟满山中。 【注释】 ①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