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逢重九,登高望眼开。
此时堪适意,落日未须催。
莫惜题糕句,休辞泛菊杯。
凉风吹酒醒,骑马北门回。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介绍
这句话出自明代诗人戴名世的《白去寺即事》。这首诗是戴名世在弘治五年(1492年)九月八日,被召到白去寺游玩之后,写下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他在归途中看到靖州的景象,感慨万千,创作了《九日遣怀之什》十四首。
相关推荐
【诗句解析】 1.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此诗是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秋天,由司空戴先生邀请的诸位好友,共同前往白去寺游玩。在归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题为“九日遣怀”的作品,并以此诗歌为基调,创作了后续的十四篇诗作。 2. 故国逢重九,登高望眼开:故国,即故乡或故土;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登高望远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邀请诸公前往白去寺游玩。在归途中,张靖州写下了一首题为《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的诗。下面将逐一解释诗句,并附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 诗句: 九日人皆爱,我怀胡不开。 偶逢尚书召,不待阿奴催。 谩着登山屐,能忘曲水杯。 马前归路晚,戴笠雨中回。 - 译文: 九月的人都喜欢外出游玩,但我的心情却无法开放。 偶尔遇到了尚书的召唤,并不需要像阿奴那样被催促
这首诗是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在白去寺游玩归途中,被张靖州的九日遣怀之作所吸引,遂作十四首以记之。 江郭三秋爽,乾坤万象开。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观赏景色,感受到了秋天的清爽和天地万物的生机。"三秋"指的是一年中的第三个秋天,"爽"是指清爽、舒适的感觉。"乾坤"指的是天地,"万象"指的是万事万物。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登临不作乐,衰白暗相催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明日重阳至,尚书小宴开。 酒缘知己醉,诗为菊花催。 学士曾留带,高僧漫渡杯。 牛山何用泣,一醉辄忘回。 1. "明日重阳至,尚书小宴开" - 这句描述了明日是重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是登高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传统节日。尚书指的是朝廷官员,这里可能是指一位高级官僚或官员在这天举行了一个小宴请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王叔杲的《白云寺即事》。诗中描述了作者在白云寺游玩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来游白云寺,袖拂白云开。 - 这一句描述了作者来到白云寺的情境,他挥动袖子让白云散开,表现出了自由和豁达的精神。 2. 不减少年乐,生憎落日催。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留恋,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晚年生活的感慨。 3. 山花红入座,岩树绿侵杯。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重阳古寺饮,百岁好怀开。风景何须买,诗狂不待催。山晴堪着屐,令急莫停杯。 借问此行乐,老年能几回 在这首诗中,“重阳”一词被用来描绘一个典型的中国节日景象,通常与登高、赏菊等活动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健康和长寿。诗中的“古寺饮”暗示了诗人可能在某个古老的寺庙享受了一次饮酒聚会,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常做的社交活动
【注释】 弘治五年: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指明代诗人戴复古。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召集各位友人到白去寺游玩。归途:回家的路途中。张靖州:即张巡,唐名将。有九日遣怀之作:写有《九日》诗一首。遂:于是。次其韵:依次吟咏。十四首:共十四句。 译文: 听说好时光即将到来,应该开怀大笑。 只是担心酒宴准备得不好,不惧怕傍晚的钟声催促。 醉酒后天仿佛是帐幕,狂饮时海化作酒杯。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注释】 1. 司空:官名,古代掌管军事和礼仪。 2. 白去寺: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 3. 九日遣怀之作:即在九日这一天写下的怀念过去的作品。 4. 我情殊未已:我的情怀还没有结束。 5. 山路亦非赊(shā):山路并不遥远。 6. 何处风攲帽: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吹走帽子上的尘土。 7. 禅房菊未花
【赏析】 这是一首写重阳节出游的诗,是作者在白去寺游玩后,回家途中所作。首二句“万里长为客,重阳始到家”,点出题旨。重阳节这天,作者远游归来,与亲人团聚,心情格外舒畅。这两句是说:我长期在外当客,直到重阳这一天才回到家中。诗人用一“长”字,道出了自己漂泊异乡的辛酸。 “偶然清兴发,不惮白云赊。”意思是说:今天天气很好,心情愉快,于是便乘兴而行,一路畅游。这句诗既写出了出游的原因
【注释】 弘治五年:指1492年;九月八日:指农历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指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戴良,字子升,号东园公。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指在返回途中;张靖州:指作者当时居住的地方,即张家港;遣怀之作:寄寓情怀之作;次其韵:写一首和诗。十四首:指《白去寺游后寄司空戴先生》一诗的四首;聚首:指聚会;何年约:什么时候约定?登临:登上高处;到处家:到处都是家。 物华:自然景物;撩:挑逗;赋
【注释】: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仰临千仞寺,俯视万人家。 目送南溟阔,心悬北阙赊。 参差临水竹,红白隔溪花。 酷爱张吟伯,诗工不自夸。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借写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登高望远、临水赏花等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联两句“仰临千仞寺,俯视万人家”
诗句释义 1 "禅宫足清赏,何必问仙家。:“禅宫”指的是佛教的寺庙,通常用来比喻清净之地,而“足清赏”意味着这里足够让人欣赏到清新与宁静之美。“何必问仙家”则是说不需要去追求神仙般的境界或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满足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心灵归宿的渴望。 2. “山色到门近,泉声绕涧赊。”:这句诗通过描绘山的颜色和泉水的声音
【注释】 孟嘉:三国时吴国将领,善饮酒。 惠休:晋书法家,与王羲之、张芝齐名,以善写隶书著称。 怀:怀念。 十载:十年。 且尽今朝乐:暂且把今天的欢乐尽情享受吧。 【赏析】 《九日遣怀》是一首七律诗,作于弘治五年(1492)九月八日,作者在去白去寺途中所作,后因有同游之意而留连忘返,于是又作了十四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九首。全诗如下: 我趍孟嘉会,且放惠休家。 兴到诗三和,尊空酒再赊。 百年怀故土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十四句,每四句为一组,共八组。第一、二句写重阳节饮宴的情景;第三、四句写重阳节游山的兴致与归途的怅惘;第五、六句写自己对故乡山水的留恋;最后一联抒发人生感慨:我虽无南北之分,但功名却很虚夸。 【答案】 故人重九饮,招我梵王家。——九月重阳日,是古人饮酒作乐的良辰。戴先生召诸公在白去寺游玩,我应召而来。 每爱粤乡乐,翻愁蜀道赊。——我喜欢在岭南(广州)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