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重阳至,尚书小宴开。
酒缘知己醉,诗为菊花催。
学士曾留带,高僧漫渡杯。
牛山何用泣,一醉辄忘回。
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明日重阳至,尚书小宴开。
酒缘知己醉,诗为菊花催。
学士曾留带,高僧漫渡杯。
牛山何用泣,一醉辄忘回。
“明日重阳至,尚书小宴开” - 这句描述了明日是重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是登高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传统节日。尚书指的是朝廷官员,这里可能是指一位高级官僚或官员在这天举行了一个小宴请。”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长寿和健康;而”小宴”则表明了这是一个小规模、私密的宴会,通常与亲友共聚。
“酒缘知己醉,诗为菊花催” - 此句表达了诗人因朋友相聚而感到愉快,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酒”和”诗”分别代表了社交活动和艺术创作,而”知己”则是对彼此之间深厚友情的描述。”醉”字在这里可能意味着诗人因为欢乐而饮酒过量,而”催”则暗示了菊花酒的香气促使诗人情绪高涨,激发了他的诗意灵感。
“学士曾留带,高僧漫渡杯” - 这两句描绘了两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学士和高僧。学士可能指的是一位文学造诣深厚的文人,他曾经拥有过某种物品(如书卷)或者被某位贤者所赏识;而高僧则可能指的是一位修行有成的僧人,他常常渡人以佛法。此二句可能是在描述这两位人物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象征物,并可能在宴会上进行了相应的展示。此外,“漫”在这里可能意味着随意、不经意地,反映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
“牛山何用泣,一醉辄忘回”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俗纷扰的一种超脱态度。牛山是《诗经》中一个著名的场景,据说那里曾有人因哀叹自己不如一头老牛般无知而被囚禁。此处诗人用“牛山”来比喻那些因世俗观念而感到束缚的人。而“一醉辄忘回”则揭示了诗人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回”可能指的是世俗的纷争,诗人选择通过醉酒来暂时逃离这一切。
赏析
这首诗作于弘治五年(1492年),当时戴先生担任司空之职,召集众位公卿举行一次前往白去寺的游览活动。然而,在游览结束后,诗人返回的路上写下了这些诗作,展现了他对这次旅行的感受及其个人的情感体验。
从诗的结构来看,诗人首先描写了重阳节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宴会盛况,接着通过喝酒、吟诗的行为展示了与朋友们的欢聚。然后,通过提及学士和高僧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诗人展现了宴会中的多元文化交流。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对于生活琐事(如牛山的束缚和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通过醉酒来忘却这些烦恼。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饮酒、友情、学问和宗教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在自然美、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之间的深刻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对传统节日的庆祝中,也体现在对生活中各种经历的态度表达中。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九日遣怀”和“一醉忘回”,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这种探讨不仅局限于个人层面,也触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