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真浪迹,到处喜追游。
美酒堪乘兴,清时不解愁。
鹤鸣淮甸月,雁别蓟门秋。
莫道关河晚,山阳更少留。
舟中杂咏用杜子美秦州诗韵
介绍
。
《舟中杂咏》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全篇共十首。
- 水面平如镜,风来无浪生。
- 船行不觉远,日暮不知深。
- 雨过山头水,风吹水上船。
- 山色青葱翠,江声白鹭洲。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晚钟时断续,秋浦夜分明。
- 烟雾满空濛,渔歌隔岸重。
- 船行无定处,日暮独归船。
- 风雨来何急,江天去不赊。
- 池塘春草碧萋萋,
- 白鹭洲前水拍堤。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全篇共十首,每
相关推荐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以杜甫《秦州诗》的韵脚为韵脚,写的一首游历之作。 平生真浪迹,到处喜追游。 注解:人生一世,就像在大海里飘荡一样,没有固定的目的地。我虽然漂泊不定,但是非常热爱旅游。 赏析:此句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生的豁达态度以及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情。 美酒堪乘兴,清时不解愁。 注解:有了好酒,就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享受生活的美好;在清明的时候,忧愁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赏析
“远乘青雀舫,近俯碧云宫” 。 此句意在描绘一幅画面:诗人乘坐着一艘装饰华丽、色彩斑斓的青色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缓缓前行。船上装饰着精美的青雀花纹,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灵动。而“近俯碧云宫”则是诗人站在船头,俯瞰着远处如梦如幻的仙境,碧云宫仿佛是人间仙境中的一颗明珠,让人流连忘返。这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美好景色的向往之情
舟中杂咏用杜子美秦州诗韵 水落山留迹,潮回岸拥沙。 望乡劳客梦,沽酒问人家。 注释:水流干枯后山峦留下踪迹,潮水退去河堤被沙石占据。眺望家乡使游子心绪不宁,买酒询问当地人才知道此地是秦州。 天阔苍鹰鸷,风高白雁斜。 自惭才力薄,诗就敢云夸。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舟中看到秦州的山河,感慨万千,不禁怀念起故乡。他看到天空中的大鸟和飞翔的白雁,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足,不敢妄自菲薄
《舟中杂咏用杜子美秦州诗韵》是明朝诗人胡俨的作品,共分为十四首。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译文: 1. 第一首:鸣玉辞金阙,南来能几时。 - 原文:鸣玉辞金阙,南来能几时。 - 译文:我辞别皇宫中的鸣玉声,向南行去,能有多少时间。 -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留恋之情和对南行的不舍。"鸣玉"指宫廷中的礼仪音乐,"辞金阙"意味着告别皇宫,"南来"则表示向南行去
【注释】 舟中杂咏:在船上所作的诗歌。杜子美:指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他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秦州:古地名。这里借指作者的家乡或故乡。 多病:多病之身。 强:勉强。 声利:指名利和权势。 道途:指仕途。 趍:追随。 鹔鹴(wěi é委额):一种用黑毛皮制成的裘衣。 五云:指天上的五彩云霞。新满:新近出现。 青苍:形容山色苍翠。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情的诗。开头四句写诗人因多病身体衰弱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运命千载昌盛,恩情一棹归来。 我生不才,只愿为世所用。 报国之心,念及自身之微薄。 东行河流急速,南来树影稀疏。 休文多病之后,不觉减了腰围。 注释: - 运际千年盛:指国家历经长时间繁荣。 - 恩承一棹归:意为得到皇帝恩典,乘坐船只归来。 - 不才孤世望:意指自己才能有限,只能被世人所使用。 - 报国念身微:表达想要为国家尽忠,但个人能力有限。 - 东去河流急
舟中杂咏用杜子美秦州诗韵 承乏词林日,长趋玉陛间。 湛恩沾雨露,归梦涉河关。 水落鱼先蛰,霜寒雁未还。 他乡逢故旧,相对一开颜。 注释: 1. 承乏:承担任务或职责。 2. 词林:古代指文学创作领域,这里特指文人墨客。 3. 长趋:长期向前行进,表示尊敬和谦卑。 4. 湛恩:深厚的恩情。 5. 归梦:回归家乡的梦想。 6. 水落:水位下降,通常与秋天有关。 7. 鱼先蛰
舟中杂咏用杜子美秦州诗韵 路逐淮南去,人从蓟北回。 青山看渐近,白鸟过还来。 候吏依沙立,征帆背月开。 谁家烟雾里,风笛弄清哀。 注释:在淮南的路上,我一路向西,人们从北方的蓟州返回家乡。远处的青山逐渐变得清晰可见,一群白鹭飞过又飞回。等候传递文书的人靠着沙地站立,远行的船帆逆着月光升起。在哪家的烟雾缭绕之中,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让人心情忧郁。赏析:此诗作于诗人出使辽国途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此诗是诗人在楚州客中所作。诗人借“杜子美”的韵脚,抒发旅途中的感慨。首联写客路之长;颔联写河水与淮山之景;颈联抒发感慨;尾联写农民丰收之景,寄寓对百姓的关怀和祝愿。“却喜耕农足,牛羊散满坰”,这两句诗是说:可喜的是农民种地有收获,牛羊遍布田野。 【答案】 ①楚州:指江苏一带
注释: - 河水自昆仑,奔流万派分。 - 黄河之水从昆仑山发源,奔流而下,分为无数支流。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山,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南部。 - 朝宗终到海,奉使旧寻源。 - 黄河最终汇入东海,是它的使命;我奉命前往源头探秘。朝宗,指朝拜、朝见,这里指黄河入海口。奉使,意为奉命出使。 - 极目此时意,闻歌何处村。 - 我极目远眺,心随诗意飘荡;听闻歌声来自何处村庄。极目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 【答案】 译文:渔人晚唱凄清凄清,鸿雁声声低吟细唱。 泽国与海遥相对望,湖田多泥水茫茫。 大帆高挂,正北风劲,山势峻峭,夕阳下沉西下。 万里同处一片天地,无战事鼓声喧天。 注释: 1. 凄凄:指渔夫的歌唱声音悲切。 2. 历历:指天空中的飞鸟飞翔的声音。 3. 泽国:即沼泽。 4. 通:相通。 5. 湖田:即湖边田地。 6. 山迥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二句点明题旨,“隐”、“泠”二字用得极为贴切,把秦中的山、水、树、泉写得如画一般。颔联以历史典故写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愤慨。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形象地描绘出庙宇的宏伟和庙神的威严。尾联写自己空寂怅惘之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 隐隐烟中树,泠泠石下泉。 露筋当日事,遗庙后人传。 节挺青云上,神留绿水边。 往来空怅望,为尔辄凄然。 译文
茅屋烟村里,渔人十数家。 矶头鱼在笱,门外鹭翘沙。 浊酒深浮蚁,扁舟小似瓜。 不知江月落,和醉卧芦花。 - 诗句释义: 1. “茅屋烟村里”描述了村落中的茅草房子,四周弥漫着薄雾,显得朦胧而宁静。 2. “渔人十数家”表明村中居住着一些从事渔业的人家,生活或许简朴却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3. “矶头鱼在笱,门外鹭翘沙”展现了一幅渔船停靠在岸边,渔民在竹制的鱼笼中捕鱼
【解析】 此诗为诗人在舟中杂咏之作。首句点明地点,“舟度”即泛舟,点出题意;二句以水接天作景,写舟行之远;三句点出入仕之意,“鹓序”指朝廷官阶,“雁书传”是说朝廷有信使送来的书信。四句写同舟之人,言其如玉之美;五句言酬答酒之醇美;六句言心情之急,如心飞坠于云际;末句言情思之深,飞堕云端。全诗意境开阔,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答案】 舟度淮南境,迢迢水接天。有怀鹓序入,不待雁书传。共载人如玉
诗词名句翻译: 黄叶凋疏后,沧波窅霭间。 - 注释: 秋末树叶逐渐枯萎,水面显得幽深而朦胧。 - 赏析: 描述了秋季的景象,黄叶的凋零和沧波的深邃,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天寒鸿在渚,日落鸟归山。 - 注释: 天气寒冷,大雁停留在湖边;太阳落山时,鸟儿归巢。 - 赏析: 描绘了鸟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季节变换带来的自然景象。 桂树知何处,仙翁去不还。 - 注释: 不知道桂树在哪里
【注释】 湖水渺无际:湖面广阔,无边无际。 霜天雁叫群:深秋时节,天空中雁群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飞过,发出叫声。 画船都载酒:船上的画舫里装满了美酒。 清兴浩凌云:兴致高昂,意气风发。 风月渔樵得:享受着山水田园之美和渔夫、樵夫的乐趣。 烟波鸥鹭分: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鸥鸟和鹭鸶各自为伍。 此中有幽趣:这里有着令人陶醉的美好情趣。 不许俗人闻:不希望世俗之人得知。 【赏析】 这是诗人舟行秦淮河时所作
诗句释义:维扬江上路,冬日好风光。远树犹青幄,居人多画墙。 译文:维扬的江路上,冬天的风景格外迷人。远处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仿佛是绿色的帐篷;而周围的建筑,则多被人们描绘成画。 赏析:此诗以“舟中杂咏用杜子美秦州诗韵”为题,通过描绘维扬江路上冬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首句“维扬江上路,冬日好风光”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简洁明快地勾勒出一幅冬日江路的图景,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这首诗是诗人在扁舟中游览江边时有感而作。 首句“共驾扁舟去”,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共乘一叶扁舟,一起远离尘世,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第二句“相传远客归”,诗人以“相传”一词,表达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这里的“远客”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朋友。诗人通过“相传”二字,表达了他对朋友们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第三句“江云低度影”,描绘了一幅江水低垂
舟中杂咏 使用杜甫的《秦州》诗韵 正是车书会, 何曾道路难。 月涵江影静, 风落叶声干。 玉醑春容暖, 青绫夜色寒。 吴郎诗句好, 俊逸许登坛。 注释: 1. 正是车书会:指的是国家统一,各地的人民可以交流、团聚。 2. 何曾道路难:表示在旅途中很少遇到困难或障碍。 3. 月涵江影静:指月亮映照在静静的江面上,形成美丽的画面。 4. 风落叶声干: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随着风力减弱而消失。 5.
【解析】 本首绝句是作者在江边舟中即景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答案】 译文: 岁月无情地将我推老,白发丛生,但内心依然如少年一样纯洁。 惭愧自己不能像宗悫那样奋志报国,只能像李杜那样忧患一生。 身体虚弱病魔缠身,神游天庭却无法上登仙楼。 回来后举杯痛饮,细看满枝菊花。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前两联为自叹之语;“惭愧”与“超宗惭凤翮”“子美念熊儿”皆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