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君徒步起东齐,爵拜平津老执圭。
东阁尽招天下士,董生何以滞胶西。
前汉书十七首
介绍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五·《西域传》》是明朝郑学醇的作品。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五·《西域传》》不仅展示了郑学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再现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以及个人对于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的深刻认识。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可以更深入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
```markdown 前汉书十七首 相君徒步起东齐,爵拜平津老执圭。 东阁尽招天下士,董生何以滞胶西。 诗句释义 1. 相君徒步起东齐:指的是公孙弘(相君)从平民身份开始,步行前往东齐国都曲辕学习。 2. 爵拜平津老执圭:意味着公孙弘在平津被封为官,并手持玉圭以示其职位。 3. 东阁尽招天下士:描述公孙弘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广泛吸纳天下贤才,如终军等人。 4. 董生何以滞胶西
【注释】 内史:官名,西汉置。曾亲凿六渠:曾,指汉文帝时的贤臣晁错;凿六渠,即开凿六条人工水道,以灌溉关中地区。汉廷儒术更谁如:汉廷儒生中谁能比得上?登封典礼:古代帝王在洛阳祭祀天地的典礼。躬逢日:亲自参加。文园:汉代辞赋家枚乘,字伯通,号七发大夫,故称“文园先生”。不羡文园只著书:不想羡慕文园先生,而只想著书立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句解析 1. 严安徐乐临淄偃 - 严安和徐乐: 严安,可能是指汉武帝时期的严朱之儒或严安侯,而徐乐则是汉代著名的游牧民族的抵抗者。 - 临淄: 临淄是当时的国都,一个文化和政治中心。 - 偃: 在这里可能是表示他们隐居、退隐的状态。 2. 朝奏封章夕拜郎 - 朝奏: 早晨向皇帝进言。 - 封章: 指提交密封的奏章。 - 夕拜郎: 傍晚时被任命或提拔为官。 3. 明主独惊相见晚 -
终军年少独称才,长揖青州太守来。 注释:终军年轻有为,独自称赞自己的才能,向青州的太守致意。 译文:年轻的终军自视甚高,他以一已之力在朝中崭露头角,受到众人瞩目。他的才华和胆识让他得以与当地太守进行交流。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终军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他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通过“长揖”一词,诗人展现了其自信且礼貌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谦逊之风。此外,诗中还透露出一种时代背景的气息
樵檐行歌半似狂,艾年初拜汉宫郎。 丈夫得意多迟暮,邱吏休惊太守章。 注释:在山崖边的屋檐下歌唱吟诗,似乎有些狂放不羁,年轻时就拜为汉朝的官职。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得到了志向和抱负,晚年往往容易逝去,不要被一些琐碎的事物所打扰,太守的任命不会有什么波澜。 译文:在山间小屋的檐下唱着歌,看似癫狂,年轻的年纪便拜为汉宫的官员。真正有志气的人一旦得志,往往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英年早逝
前汉书十七首·王昭君(玩世何嫌谲谏非,金门依隐愿多违。长安索米囊钱少,且自谈谐割肉归)的注释如下: 1. 玩世何嫌谲谏非(对世事的态度):玩世,指对待世事不认真、不执着;何嫌,表示有什么可嫌弃的;谲谏非,即委婉的劝导。 2. 金门依隐愿多违(金门指宫廷中隐秘之处,依隐是依赖隐居的意思):金门依隐,指在宫廷中的隐秘之地隐居;愿多违,表示愿望很多都被违背了。 3. 长安索米囊钱少(长安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五·《西域传》是明朝郑学醇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草蹻披衣自牧羊,朴忠曾不愿为郎。 司农少府犹称诎,何但民间少盖藏。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意解释: 1. 第一句:“草蹻披衣自牧羊”描绘了一个人物在草原上身着粗布衣服,手持草鞋,像牧羊人一样自得其乐的景象。这里的“草蹻”可能是指一种简陋的鞋子,而“披衣”则表现出了一种随性的生活方式。 2. 第二句
前汉书十七首·其七 东海萧生射策时,栖栖何事抱关为。 岂知师傅持衡日,不是承恩是履危。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析 - “东海萧生射策时”:东海的萧生在科举考试中射策(即应试)的时候。这里的“射策”指的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问环节,通过解答问题来展示考生的文学才能和对时政的理解。东海,泛指东海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 - “栖栖何事抱关为”
诗句原文: 前汉书十七首 忠言自合酬明主,屯疏何辞屡犯颜。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忠诚的言辞应该得到明智君主的回应。在面对劝谏(屯疏)时,我们不应该回避(何辞屡犯颜)。 译文:你的忠诚之言应得到明智君主的认可,面对劝谏时,你不必再回避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智慧的看法。他认为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诚,并对劝谏者给予支持和理解。同时,他赞扬了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 1. “为郎三世汉朝臣” —— 在汉朝担任官职三辈子,作为汉朝的官员。 2. “载笔何须更美新” —— 书写文字并不需要追求新颖,因为已经足够美好。 3. “莫厌草玄终寂寞” —— 不要厌倦了研究草稿(指学术或理论)而感到孤独。 4. “相过还有问奇人” —— 相互拜访时还会向那些奇异的人请教学问。 - 译文: 我身为汉朝的官员已经三代
```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五 专门师说独超群,折角亲摧五鹿君。 却向上方曾请剑,汉廷狂直有朱云。 注释: - 郑学醇:明朝诗人。 -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五》:这是郑学醇的作品之一。 - 折角亲摧五鹿君:形容某位官员直接挑战并击败五鹿君。 - 上方:指皇帝所在的宫殿或朝廷。 - 却向上方曾请剑:在皇帝面前敢于直言进谏。 - 汉廷狂直有朱云:形容朱云的直臣形象。 赏析:
【注释】 南州:汉时称荆州为南州。后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轺传:古代传递文书的轻便马车。 长作市门人:长期做市井中的人,即做商人,不学无术之人。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说,作为地方官,难道应该选择在南边的州郡当尉吗?但既然已到任,就应好好干一番事业,何必总是空谈呢!“天路冥冥鸿鹄远,不忍长作市门人。”这是全诗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对那些只知空谈、不愿实干者的批评。 “天路”两句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是明代文人郑学醇所作的一首诗,其中“中兴宣帝汉明君,博陆曾推第一勋。”这几句诗出自此诗。下面将结合诗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赏析: - 诗句解读: 1. 中兴宣帝汉明君:这里的“中兴”指的是汉朝的复兴和稳定,而“宣帝”则是汉明帝刘庄的谥号,表明了诗人所赞颂的对象是一位具有英明统治的皇帝。 2. 博陆曾推第一勋:在这里,“博陆”可能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将领傅垄
注释:前汉书十七首去岁单于款五原,汉宫今喜共朝元。 金章绶带新承渥,却领侯王谒至尊。 译文:去年匈奴单于到五原郡投降,汉朝皇宫现在很高兴一起朝见天子。 新的金章绶带新承恩宠,却领侯王之位拜见皇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匈奴单于到五原郡投降后,汉朝皇宫的喜庆气氛以及匈奴单于接受皇帝赏赐的情景。通过对比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前汉书十七首·其十五·《西域传》 注释:葭苇茫茫白草肥,汉家屯戍在渠犁。阳关望尽蒲昌海,都护时将汉节西。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边疆景象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切关注和对将士们艰苦环境的同情。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了一幅边疆风光图。诗人通过描绘芦苇荡漾、白草肥美的景象,展现了边疆的繁荣景象,而“汉家屯戍在渠犁”则揭示了这片土地是汉朝的重要边防线
诗句原文: 西望轮台万里馀,屯田消息近何如。 烽烟未歇雄心歇,泪尽当年一诏书。 注释解释: - 西望轮台万: 指的是诗人向西望去,目光所及之处是遥远的边塞之地。 - 轮台: 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这里用来象征边疆或战场。 - 万里馀: 表示距离遥远,用“万里”和“馀”来强调距离之远。 - 屯田消息: 指的是在边疆地区进行屯田的战事消息,屯田是古代一种军事策略,旨在稳固边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风沙容易老朱颜,飞梦犹能度汉关。 - 风沙容易老朱颜:风沙容易使人衰老,这里用“风沙”比喻岁月无情,容易消磨人的青春和容颜。 - 飞梦犹能度汉关:虽然身处边塞,却依然怀有飞翔的梦想,可以穿越重重障碍。 若使单于终保塞,肯教胡马下阴山:《前汉书》记载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她为了国家安宁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如果能够最终让单于坚守边疆,那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