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 第五十七回 ·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军士传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瑜大怒,咬牙切齿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间,人报吴侯遣弟孙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孙瑜曰:“吾奉兄命来助都督。”遂令催军前行。行至巴丘,人报上流有刘封、关平二人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闇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周瑜停丧于巴丘。众将将所遗书缄,遣人飞报孙权。权闻瑜死,放声大哭。拆视其书,乃荐鲁肃以自代也。书略曰:“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孙权览毕,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一面教发周瑜灵柩回葬。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告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讲述的是刘备与诸葛亮在柴桑口共同面对危机,而诸葛亮则以智慧和勇气应对周瑜的陷害,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这一回目不仅描绘了三国时代的政治斗争,还突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
  • 刘备的困境:在这一回中,刘备被曹操追逼至柴桑口,形势岌岌可危。
  • 诸葛亮的策略:诸葛亮在此危急时刻,选择前往柴桑口吊丧,实则是为了稳定军心。
  1. 主要人物
  • 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命运直接关系到三国的走向。
  • 诸葛亮:智慧过人,其决策往往能影响整个战局。
  • 周瑜:东吴的重要将领,与刘备有着复杂的政治关系。
  1. 智谋展示
  • 诸葛亮的智慧:通过假装吊丧,实际上是为了观察敌情、收集情报。
  • 周瑜的误解: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误以为他有不臣之心。
  1. 情感纠葛
  • 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刘备在此时需要与孙权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以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 诸葛亮的情感:尽管身处险境,诸葛亮仍然关心着天下苍生的福祉,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叙事,更深刻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一回目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历史,也能从中汲取对于忠诚、智慧、勇气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